“伦理管理悖论”及其争论

作者简介:
卢克·博凯特 ,比利时卢文大学伦理学教授;汉克·范卢克 ,荷兰Nyenrode大学经济伦理学教授;罗纳德·伯伦班姆,全球企业伦理原则The Conference Board工作组组长、研究员,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教授;G.J.罗索夫,南非Pretoria大学经济伦理学教授、ISBE主席;罗伯特·爱林森,美国Soka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前言

      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伦理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凡有人的地方都被承认的全球现象”了。那么,它的实践作用究竟怎样?20世纪90年代初,当“经济伦理学运动”最后获得了作为被动对象的企业界的支持后,美国著名经济伦理学教授理查德·狄乔治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企业是否把这个运动接受过来使之达到自己的目的?运动是否仅仅使公司作些表面伦理文章,而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这种担忧最近在西方经济伦理学界又被提了出来,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2006年上海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上,也有与会的国内学者提出了类似问题,对“道德资本”、“道德银行”提出了质疑。了解西方这方面的动态,有助于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这场争论最先是由比利时卢文大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研究中心哲学教授卢克·博凯特挑起的。他指出,当经济伦理学进入实际企业界,伦理被归结为功能性的和工具性的管理概念时,我们正在丧失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正在放弃真正的道德情感和真正的道德承诺,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技术专家的管理工具。”但这种取代是失败的。因为,我们在这样做时,“是用经济计算取代了道德感情。依靠计算的自利来讲信任、责任这类道德概念或讲经济民主,实际上是为猜疑和不信任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他提出:我们必须不仅考虑经济伦理如何操作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如何使它成为真正伦理的问题。概言之,他的论点是:如果讲道德,讲经济伦理,靠的不是道德、不是经济伦理,而是自利、利益的话,结果实际上就是根本不相信伦理道德。所谓“伦理管理悖论”,指的就是实际用以管理的不是伦理而是经济计算,道德被归结为技术的经济的语言,公司社会责任成了理性的权宜之计。

      他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注意。如果道德最终要靠利益,那么道德就是无力的。结果我们诉诸的就只是审慎,而不是道德。换言之,经济伦理就有可能只是成为公司的表面文章,成为更隐蔽和世故的机会主义的工具,导致新的不负责任的结果。他的文章在经济伦理学者中引起了反响和争论。欧洲、美国有4位学者撰文参与了这场论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最后博凯特都一一作了回应,使争论变得有趣而发人深省。

      经济伦理学在西方,如欧洲经济伦理网络创始人之一范卢克所说,经历了从学校课堂到执行官的办公室的过程,伦理学者部分地由组织专家和管理顾问所取代,伦理也从道德要求变成了管理工具,平等、信任、负责和诚信等伦理概念,如博凯特所指出的,“成了理性管理科学、职业社会工程咨询业的一个部分”。

      实际上,经济伦理的工具化理性化的倾向,在经济伦理学兴起初期就有过争论,不完全与企业的审慎考虑有关。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伦理学作为工具对学生是有用的,教授能做的也就是帮助学生运用这种工具,而不管如何做人。当经济伦理学进入操作阶段时,这种倾向就进一步工具化理性化了,所以这场争论提出的是,伦理成为推理工具,又成为管理工具,是否有消解伦理的危险问题。伦理在实践中究竟能否作用,能作用的是否伦理,或者实际是计算的功利在起作用?这涉及的不仅是经济伦理学在实际进入企业的过程中是否有变味、权宜之计的问题,而且深入到经济行为人的动机结构问题,提出的是,伦理是否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力量,还是必须诉诸依靠例如奖励、减税等经济激励手段的问题。

      这场辩论文章后来发表在Interdisciplinary Yearbook of Business Ethics Volume 1,2006.Laszlo Zsolnai ed.,Peter Lang,2006,承蒙Laszlo Zsolnai主编允准编译介绍如下,以供了解和研究用。

      伦理管理悖论

      战后的欧洲人很为他们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而自豪。尽管他们为不灵活、低失业率和在全球市场中缺乏竞争性而付出了代价,但这种模式在道德上仍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能够创造社会稳定和分配公正。我们可能因政府干预的限度而发生争论,但几乎不会有欧洲公民愿意放弃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中把经济与人性结合的欧洲方式。

      我们不再生活在战后时代。那时,企业和社会合作伙伴面临建设福利国家的挑战性任务。我们都清楚,今日的企业是在全球环境中经营的。因特网是世界范围的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成了由全球行为者参与的比赛。金融市场是短命的,对企业行为施加的贪婪的压力是跨国性的。我的论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在这种新的环境中保存欧洲的经济与人性模式的真正的伦理品质?还要问的是,我们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把经济繁荣与社会福利结合起来的欧洲方式的伦理潜力?

      我从《欧洲委员会促进公司社会责任(CSR)欧洲框架绿皮书》(2001年)谈起。该绿皮书及其后续咨询意见综合书(2002年)值得研读。该文件将经济伦理与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核心概念提到了政治议事日程上。它为伦理驱动的经济提供了管制性的政治框架,超越了社会市场经济的逻辑。尽管社会市场经济的动力有赖于经济机构与社会机构的分离,这些机构主要在国家范围内运作,而这种新的管制结构是建立在企业、政府和市民社会的自愿的合作关系之上的。但是,我们不得不问的是,这份文件将使什么样的伦理发生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