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的正确”观点

——亚里士多德行为理论研究之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道德与文明

内容提要:

“正确”是隐含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充分展开的,在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中却变成极为重要的关于行为或实践的概念。“正确”与感情和行为都相关。“正确”并不是对所有人同样的。它是两端间的那个中间,但并不始终与两端距离相等。对适度或正确的这种说明基本上是从数量、关系与性质范畴引出,而不是从实体范畴引出的述说。所以,德性似乎始终是在一种有连续性的存在中相对于恶或错误而言的。感情与行为的正确如果是环境的、具体的,它是否是多而不是一?亚里士多德在两个层面上回答这个问题。在相对于具体实践者的层面,对我而言的适度或正确很可能不同于对你而言的,实践的正确不是一而是多;在相对于两端或错误唯有一个正确的选择而言,实践的正确始终只是一。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5-0004-06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研究中,对他的行为理论的讨论一直比较少①。这篇短文不准备界定亚里士多德的行为理论的大致范围并全面讨论这种理论,而仅仅限定于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考察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② 学说的密切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包含在他的德性学说之内的关于实践的即感情和行为方面的“正确”的观点。

      一、实践题材的三分方法

      需要稍稍离开主题本身来谈谈亚里士多德对实践题材的三分的分析方法。至少在实践哲学方面,可以把对研究题材三分的哲学方法了解为亚里士多德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③。实践研究的题材的最为一般的意义是实践的思考所面对的那些东西,在广义上不仅包括与实践相关的外部事物、人的生活、交往、行为,也包括人的感觉、感情等等。实践的思考当然也把它自身当作题材,但是在总体上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思考活动理解为与题材相对的人的主观方面。

      这种三分方法首先着眼于实践哲学的题材作为连续可分的存在的性质。人的生活事务,即人的感情,包括爱、恨、快乐、痛苦、羞耻、愤怒等等行为,包括交易、交往、共同生活、政治,等等,被看作光谱式的连续可分的题材。所谓连续,是说变化是细微地、连续地积累而发生的。在光谱的一段上,可识别的变化是细微的、不显著的,但将一段光谱与远离的另一端光谱比较时,累积的变化又变得非常显著。这个类比有助于说明,在任何一种实践题材中,原则上两端间的差别都大过中间与两端中任何一段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研究上对这种三分方法的运用是如此普遍和基本,以致所举出的例证事实上都是阅读过亚里士多德的人们所熟知的。姑且简单做一些列举:

      人的灵魂的结构:植物性的部分→动物性的部分→理智的部分;

      人所特有的活动:制作活动→实践活动→理论活动;

      实践活动追求的善:外在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

      实践的(非约束性的)生活方式: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人的实践的品质状态:不及→德性(适度或中道)→过度;

      行为的意愿程度:被迫的→混合性的→出于意愿的;

      德性与恶的连续性:德性→自制/不能自制→恶;

      作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快乐的→德性(基于善)的;

      属人的好的生活:偶然的合乎德性的生活→持久合乎德性因而出于德性的生活→不仅合乎德性而且沉思的生活;等等。

      对实践题材的三分方法有三个主要优点。首先,三分方法更容易帮助达到对实践事务的复杂性的恰当理解。对实践事务的性质的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在表明一种适中的状态的同时,也表明与它有或大或小差别的两端的情形,并且在这两端中,可能其中一端与适中状态的差别要更大些。这种方法因而有助于表明,在两端之间的差别更加显著,因而是可以把它们看作存在质的区别的。这样,它使得用相反者范畴来理解两端状态的性质,使得把中间的状态理解为两端的某种混合,因而它与任何一端间的区别都不及两端间的区别那样大,因而在它们之间仅存对立而不是两端之间的那种相反,变得更为自然和合理。

      其次,三分方法也帮助使这种对复杂性的理解深化到对中间状态本身的理解中。对实践题材的三分方法在每一种研究中都引导人们注意到中间状况的两重性、混合性、过渡性。既然这种混合性或过渡性作为光谱式存在的性质,它在那个范围之内的存在仍然有内在程度上的差别这一点就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与这一点相联系,对实践题材的三分方法也有助于表明属于同一范畴的事物之间,例如在善的事物或好的生活之间的,尤其是在德性之间的这种层级性。层级的概念是同种性质的某种累积的概念。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三种生活的讨论中,这种累积的含义得到非常清楚的表达。

      最后,从这里产生一个诱人的推论。事实上在中间状态同任何一端之间又都存在中间状态。在那个范围之内,实践事务虽属于一端,但已经不同于端点,而显示了端点同适中之间的过渡性质。中间状况或状态通常具有,相对于那个端点的性质与端点的性质在这里混合着,不论是否已经生长为一种稳定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也在某些例子中生成偏向适中状态的状态和偏向端点的状态。以这种方法,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节制与放纵之间的两种中间性品质:偏向节制一边的自制与偏向放纵一边的不能自制。

      简言之,这种三分方法是亚里士多德采用的一种既有助于展开分析又有助于在理解中保存实践事务的连续性的真实的道德哲学方法,这种方法是他的正确实践观点的基础。

      二、德性、感情与行为

      这里的目的是讨论包含在亚里士多德德性学说中的正确概念,具体地说,是他的实践的或感情与行为的正确的概念④。正确是隐含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的、在他那里未充分展开,而在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中却变得极为重要的关于行为或实践的概念⑤。这里的讨论依据的基本文本是《尼各马可伦理学》⑥。亚里士多德在这个文本中的正确将被区分为实践的正确与实践理智的正确两个主要范畴。但不言而喻,这两个概念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紧密不可分离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