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9-0024-05 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一个领域,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属性,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见解。王晓升教授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发表的《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兼与〈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商榷》(以下简称《文化》)这篇论文中,对文化的属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化既不是商品,也不能简单地和意识形态等同起来,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领域。我们认为文化确实具有公共性,但是如果看不到文化的其他属性,就会将文化理想化、虚构化和非历史化。在此,我们针对文化的属性这一问题提出几点不同看法,谨向王晓升教授和其他先生请教。 一 文化生产的商品属性 文化概念向来存在着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平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其中的“文化”、“艺术”、“精神”都是指狭义的文化。《文化》一文在分析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工和不平衡的相关论述后,指出,“马克思绝没有把文化艺术领域看做是物质生产的领域。显然,用商品再生产的规律来理解文化的再生产,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的。”①在《文化》一文看来,不能以商品生产规律来理解文化生产。我们认为,不仅商品生产规律是理解文化生产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而且这恰恰是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中最重要的结论。 长期以来,以精神生产为核心的文化生产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不断争论的问题。在古典经济学传统中,这一问题以文化生产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的形式提了出来。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标准,是要看劳动的特性是否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在于劳动的具体内容或结果是什么。“体现生产工人的劳动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劳动的这种物质规定性同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毫无关系,相反,劳动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只表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我们在这里指的劳动的这种规定性,不是从劳动的内容或劳动的结果产生的,而是从劳动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产生的。”②对于一种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就是不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是不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劳动。”③在马克思文本的语境中,“生产劳动”其实就是商品性的生产,“非生产劳动”就是非商品性的生产。区别一种劳动是否是商品性生产,主要是看它是否生产商品。如果它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用于市场交换,那么它便是商品性生产,否则便不是。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之处,也是正确理解文化生产性质的关键之处。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种文化的生产到底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这一问题,马克思举例道:“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密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5镑。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莱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用,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④判断一种生产是否是商品性的,不在于它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同一种生产,可以是商品性的,也可以是非商品性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进入了商品生产链条。到此为止,其实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对于表现“天性”的文化生产,当然不能用商品再生产的规律来理解,马克思之所以把密尔顿称作“非生产劳动者”,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出于资本增殖的要求、在资本指挥下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的文化生产,毫无疑问是商品性生产,这种生产当然要以商品再生产的规律来理解。其实,商品再生产规律是理解文化商品的主要路径之一,这种理解不仅不是对文化的矮化和轻视,而是对文化的正名和重视,这在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今天正日益显示出合理性和重要性。 商品性的文化生产往往约定俗成地称为文化产业。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非商品性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已经占据现代文化生产的主导地位。构成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不外乎是由电视、电影、报纸、网络、休闲、娱乐等众多形式组合而成的文化构件,只要想一想,当每天有上亿人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时,并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是非对错的价值观念,从而以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立自己与现代社会体制的关系,我们能否以“这样的文化商品‘钱味’太浓、根本算不上文化”,就将商品性文化生产打进冷宫,置之不理?知识界对商品性文化生产的轻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即使是在今天大众文化(主体便是商品性文化)研究已经蔚为大观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例如《文化》一文对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基本持批评态度。 二 文化市场化的意义 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从民间走向市场是现代性的一个突出表征,市场与非市场的差别深刻地规定了文化之现代形态和前现代形态。文化的市场化进程给予文化自身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阻碍作用。以往的研究成果往往对文化市场化的正面作用肯定较少,因此本文着重在这一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全面完整地认识文化市场化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