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放思想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俊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解放思想是一个热遍全国政坛的话题。当前,要使解放思想能够合目的性的进行,需要重视对于解放思想的价值维度的思考,也应重视对于近些年来出现的“洋教条”倾向的检讨,更应思考何以使解放思想成为社会的常态等问题。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8)04-0001-06

      解放思想历来是共产党人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理论武器。广东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备受高度关注。毫无疑问,讨论对于最大程度地凝集党内乃至全省人民的共识,对于破解制约广东实现科学发展的难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解放思想毕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性、现实性和理论性命题,全面科学地把握其意义,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的思考。

      一、必须重视对解放思想价值维度的思考

      提出重视解放思想的价值维度的思考,就是要求明确究竟为什么而解放思想。时下人们对于解放思想,有一种流行性的理解,这就是把它理解为一系列的“敢”字当头。即所谓敢想、敢说、敢闯、敢冒、敢试等等。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对解放思想来说,是必要的,但又是令人不安的。因为“敢”字当头,呼唤的仅仅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既可以引导出合乎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善良结果,也可能导致种种祸害社会践踏文明的恶劣结局。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近乎伤天害理的事,却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时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社会性的政治号召,如果不能让广大的社会成员都能明确其价值追求的道德性质,就有可能导致十分消极的后果。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感普遍弱化,实利主义横行,社会心理普遍浮躁和粗糙的情况下,要使解放思想合目的地进行,更应该对于我们究竟为什么而解放思想的问题有一个自觉的认知。

      那么,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而解放思想呢?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发生于全党全国人民努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的。根本的目的在于推动发展观念的转变,破解制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题,促使广东更好地担当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角色。根据这一理解,把握解放思想的价值维度,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重铸发展观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对国家尽早摆脱贫困的迫切期待和对国际政治经济激烈竞争的焦虑,我们普遍接受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并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市场经济机制的引进,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但是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弱点和局限性,以及相关的规范和管理的滞后,也造成了许多发展上的困境。广东社会发展出现了像汪洋书记所说的五大突出问题: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够全面,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助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但发展不够协调,发展不平衡状况有待改善;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依然趋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们发展观念的转变。首先应有发展伦理的思考。发展必须顾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发展也必须有资源的永续性考量,发展还应顾及代际关系的协调等等。尤其要克服市场机制下最容易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确实把人作为发展的永恒中心。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在市场逻辑内是不可能的,社会必须有制衡市场的利器。同时,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在国家经济体制整体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应该更加突出发挥这一设计中的“社会主义”规定的应有功能,实行有效的区域协调政策,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围绕着科学发展而展开的解放思想,必须切实关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第二,矫正物化取向。科学发展观传递给人们最为温馨的信息是强调“以人为本”为这个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对于市场所固有的物化和非人化倾向的合理矫正。物化和“非人化”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在市场的逻辑中,人是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的。人是什么?是资源(人力资源),是要素(生产过程中的诸种要素之一),是具有某种功能的“人手”(缺乏创造力输出的体力拥有者)或者“人才”(拥有某种创造力或特殊技能者)等等,这都是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尽管买主可以为购买它而付出较高的价钱,但这仅仅是买主用于创造利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投入。一旦这种要素不能为买主带来利润,它们也会像其他应当淘汰的生产工具一样,被弃之不用。这是人在市场逻辑中极为无奈的表现。另外,在市场的空间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互为手段的关系。毫无疑问,人们在市场中的活动,总是以自己作为目的的,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又不得不把自己贬为满足他人需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演绎为互为手段的关系。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寻找到人们之间这种关系模式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与“人是目的”这一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相冲突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定为它的核心,这是对发展目的的人性化揭示,更是对人的极大尊重。当然,由于市场逻辑本质上是物化的,是非人化的,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是无法在市场的逻辑中得到满足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求人们既要看到市场这种物化与非人化的倾向,更要努力寻找平衡、制约以至矫正市场这种倾向的有力措施。这一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当然是闪烁着人性关怀的光辉的。

      第三,平衡竞争逻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是同质性社会,而是多样性统一的社会,用古人的话说即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多样性社会的形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社会从同质性走向多样性,凭借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机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引入。随着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也在社会生活中被全面引进。竞争机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最为突出的就是创造出一个多元发展的繁荣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具现代性特征。社会“多”的具备是提出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但是,竞争毕竟就是竞争,竞争机制会导致人们通常说的“马太效应”、两极分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等等。有人在形容这种对立时,采用了所谓“人与人之间就像狼与狼之间的关系”的说法。这自然是一种极端的形象说法,但是,这种关系如果失去必要的调节与控制,社会就会由此而出现严重的不和谐甚至是动荡的局面。一旦社会陷入严重的不和谐与动荡的局面,不仅影响发展,也危及人类生存。因此,作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被突出地提出。解放思想当然要面对这种社会建设要求,既要努力防止社会加剧出现不和谐的局面,更要寻找使社会发展不断走向高质量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