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罗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1)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历史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它既摒弃了对人类发展虚无主义式的否定.也扬弃了现代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主义和以“物”为尺度的异化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探索构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实现人类存在方式的伟大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使人们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而且其历史价值更加深刻地蕴涵在人类应当选择何种存在方式这一思想高度之上。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历史中形成并展现在特定社会历史之中,社会历史不过是人类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结果和过程,是客观化的人类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人类始终在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社会,创造历史。但是直至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才同主体性创造联系起来,破除了宿命论意识而进抵理性的自觉,超越了自在的社会历史概念。社会历史不仅成为认识的科学对象,而且成为实践的改造对象,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认识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诉求之间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人通过改造社会历史来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以期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同当今时代和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基本方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历史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它摒弃了对人类发展虚无主义式的否定,也扬弃了现代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主义与以“物”为尺度的异化发展道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中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对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行理性干预和自觉约束,社会历史不再被看成作为异己力量的无法穿透的“自在之物”,而是人之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是一本关于人之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及其变迁的打开了的书。从改变人类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自觉创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视角,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同“全面协调可持续”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全局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展开人类新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伟大探索。

      一

      按照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基本看法,传统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是从在者的层面来领会“存在”,存在成了“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应该说这是后来形而上学基础主义、还原主义、本质主义受到批判的一个思想源头,因而具有重要影响。不过,批判形而上学脱离具体的存在关系和存在状态,将存在变成“抽象的绝对”这一基本思想立场,早在马克思那里就明确确立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存在总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存在物总是在存在关系中体现存在差异,展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规定。存在是一种状态和过程,这意味着:一方面不能脱离存在关系和存在状态追问抽象的存在本质,甚至将存在变成没有具体规定的抽象的物质绝对或精神绝对;另一方面,存在物在对象性的关系中肯定和实现自身意味着生成和变化,而不是一个完成了的“在者”和静止物。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在对象世界中展示、创造和改变自己,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方式,因而应该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实践关系中考察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 马克思多次批判费尔巴哈没有从现有的社会关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大写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② 人正是在创造历史的感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并形成多样的存在状态。

      在人的感性的生产活动(或劳动)中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存在关系,形成社会历史。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③ 社会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的客观化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及其变迁过程。“社会”是从共时性的结构维度表示人类的存在状态,“历史”则是从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展示人类的存在变迁。社会形态的变迁就是历史,历史发展的分期就是社会形态,它们是人类实践活动客观化了的状态和过程,既是实践的结果,又是新的实践的条件。马克思以“生产方式”概念来揭示人类存在结构的历史性和历史存在的结构性,表明了社会历史发展中断裂与连续的辩证法。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为基础,马克思揭示了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在对现代社会的解剖和批判中揭示了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马克思看来,当代资本主义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带来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存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类存在异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规定了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他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④ 可以说,资本是现代的本质范畴。在资本对存在的规定中,活动着的人本身却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⑤ 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仅是就工人而言,即使在资本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似乎是被满足和被巩固的有产者其实也只是获得了一种人的生存的外观。⑥ 在资本规定中,不仅人而且自然也成为“纯粹的有用性”而失去诗意的感性光辉,发生了普遍异化,而不是以其丰富性和全面性展示于人。资本驱动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亟需改变和超越的存在悖论:这就是进步与衰退、富裕与贫穷、文明与野蛮、自由全面发展与异化的共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代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解放时代,但它只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过渡时代,是为人类自由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的时代。⑦ 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就是世界历史的终结,只是暴发户们愉快的想法。⑧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就是对现代人类存在状态之基本架构的分析,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就是深刻揭示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发展所具有的无法自我逾越的界限和片面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