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分是第一卷中的“圣麦克斯”章:如果不算这部著述的“先行稿”和第二卷中遗失的两章,那么按照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版式,翻译成中文这本书约有620多页,而“圣麦克斯”章竟达424页,几乎占了全书手稿的十分之七!这一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作为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并在其中显得非常另类的麦克斯·施蒂纳当时引起轰动的一部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极其详尽的考察和批判。它不仅篇幅巨大,而且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复杂而深邃,叙述方式经常转换,条分缕析的解剖和淋漓酣畅的揭露杂糅在一起。迄今为止,包括前苏联和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界,还没有详细地解读这一章的论著问世,可见其解读的难度;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今天确实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而全面的研究,以填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这一空白点。 与“圣麦克斯”章其他部分不同,在该章“新约:我”部分的第2节“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或关于辩解的学说”中,马克思、恩格斯不再按照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原书的叙述顺序,而是打乱其“人”、“我”两部分的内容,贯通起来评析利己主义问题。这部分在“圣麦克斯”章中也属比较难懂的部分之一,但若悉心地予以梳理,施蒂纳与马克思对此问题的阐释方式、立论依据和叙述逻辑等方面的差异还是可以辨析清楚的。本文拟对此节内容做出详细分析,以加深对马克思关于利己主义问题的思想的复杂内涵和将其还原为现实、实践基础的致思路向的理解。 一、三种利己主义的转换 利己主义问题是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部分“人”中的“近代人”一节提出来的。他认为,就像人的发展经历了从“依赖于事物世界”(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将此译为“事物世界的俘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9页])到“依赖于思想世界”再到“二者否定性的统一”、从儿童到青年再到成人、从“古代人”到“近代人”再到“唯一者”等阶段一样,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产物的“利己主义”,也要经历从“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到“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再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的嬗变;而这种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要通过“现实的人”来体现,这就意味着“近代人”必然要经历从“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到“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再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角色转换。(参见施蒂纳,第78-86页)就是说,同样作为“近代人”,在对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理解及其精神境界和层次等方面,仍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把“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同“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和“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混淆起来”,因为前者是“某种全新的东西”,是“过去全部历史的目的”,而后两者只是它的前提;换言之,对于利己主义来说,“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和“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只能算是庸俗的、被迫的利己主义,只有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阶段,才臻达“真正的、神圣的利己主义者”之境。(参见施蒂纳,第80、83页) 那么,这三种利己主义者的具体情形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转换和嬗变呢? 首先,“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Egoist im gew
hnlichen Verstand)是那种一心为己、枯燥无味、斤斤计较的人,即典型的自私自利者、“贪得者”和“吝啬鬼”。近代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就属于这一群体。他们是个人利益的代表,物质财富的奴隶。就精神层面而言,他们“不是自我牺牲的,不是奋发的,不是理想的,不是一贯的,不是热情的人”(施蒂纳,第80页;译文据原著有改动),而是精于自己的利益、擅长算计之徒。在施蒂纳看来,这种人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们不是世界的“所有者”,他们的小打小闹使其不能奢望一切,不能完全发展自己,自己也感到自己个人太微不足道;“在行为中半像僧侣、半像凡人”,“既为上帝也为财神服务”,“他们自己分裂成两种人格,一种是永恒的,一种是暂时的,每一次只是或者为这一种或者为那一种人格操心,礼拜日操心的是那个永恒的人格,平日操心的则是那个暂时的人格”。(同上,第86页)这种分裂招致的痛苦促使他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跃迁到新的层次,即“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 其次,“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aufopfernde Egoist)超越前者的地方在于,他们已经不是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而患得患失的人,而是“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意志、一个欲望而把其他一切牺牲的人”。“一个欲望执掌着他,为了这个欲望他牺牲了其余的欲望”(同上,第80-81页),所以他们就对这个欲望尽力操心,照料得更加热心,施蒂纳称之为“中迷”(Besessenheit)。他们的这种所作所为表面看来使自己的利益暂时受到损失,作出了牺牲,即成为“自我牺牲者”,但显然最终还是利己的。这种利己主义较之“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有所进步,但同样不符合利己主义的“理想”、“概念”、“本质”、“使命”等等,所以仍然是片面的、不开放的、有局限的利己主义。当然,它仍有进一步前行的动力,其内在的根由是,“当我为了一个欲望而牺牲掉其他的欲望时,我并没有为了这个欲望就这样把我和使我成为确实是我自己的那种因素牺牲掉。”(同上,第362页;译文有改动;黑体为马克思、恩格斯引用时所标)施蒂纳告诫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你们一定要了解你们的本来面目,并且“丢开想成为不是你们而是另外一个什么的那种狂妄念头”。(同上,第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