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和诘难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世荣,聂庆彬,河南大学哲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5-0023-05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遭受着各种挑战和诘难,特别是在当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前进,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动力、主体,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问题上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和诘难,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及时做出回答和回应的重大问题。现就学界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梳理,以期推动对这些问题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 新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趋势、规律等问题是唯物史观研究的主要问题。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了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

      1.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哈贝马斯特别强调学习和道德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进化是行为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把外部结构转化为内在结构——思想、观点、能力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表现在技术知识、组织知识、工具知识的生产力领域中,而且也表现在交往行为和用共识解决行为冲突的道德实践领域中,它能够产生出“划时代的发展动力”。① 而人在道德实践领域中形成的道德意识和法的观念对社会进化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们一方面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由于它们能够被社会加以利用,促进社会一体化形成,从而使新的生产力得到应用和发展。因此道德规范结构的发展,对社会进化来说具有起搏器的功能,它预示着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由此,他批评马克思只看到生产领域内的学习过程,只强调手段和手段选择的合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没有看到人的交往行动的调节和社会统一性的形成对社会进化的作用。实际上哈贝马斯强调的学习和道德只是对社会发展有反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2.社会发展的主体问题 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从事传统的大工业生产的工人阶级不断遭遇失业、下岗,越来越淡出历史的舞台,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者,力量不断壮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理论焦点。贝尔认为:知识阶级将日益取代工人阶级而起到社会先锋作用,他们不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政治力量。“正在兴起中的新社会里的主要阶级首先是一个以知识而不是以财产为基础的专业阶级。”②

      国内也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力的知识要素为主导的经济。它是一种基于高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里,知识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牢固地与生产结合起来了。从生产力方面看,知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知识分子也就成了第一阶级。从生产关系方面看,知识分子成为新生产资料——计算机和信息的所有者,知识分子凭借计算机、信息和知识这一新生产工具及建立在这之上的新生产关系,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阶级。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分子的主舞台,知识分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和主体力量。③

      这些观点是针对马克思所讲的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阶级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革命的主体的思想的,好像马克思讲的社会发展主体只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阶级,而不包括从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马克思讲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社会革命的主体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阶段人民群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大工业初期,虽然人民群众主要指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阶级,但没有把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排除在人民群众之外。所以,那种认为知识分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建设者和主体力量已否定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社会主体的思想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3.社会发展趋势问题 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规律。但是,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趋同论”。“趋同”原是生物学术语,表示异种生物体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条件而形成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学者索罗金、G·加尔布雷斯、W·罗斯托和荷兰学者J·廷贝根将这一术语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他们认为,科技革命导致了“工业社会”的建立,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无论是“西方”模式还是“东方”模式的“工业社会”中,都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样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同的特征和特点,而这些特征和特点的积累,将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差别逐渐消失,两种社会制度必然要相互接近,最终导致两种制度的综合,建立起一个社会性质相同的混合社会,即“统一工业社会”的产生,这种“统一工业社会”既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结合在一起,又排除了它们的缺陷,在“统一工业社会”中,不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且也没有阶级的相互对抗。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