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郭建宁 Chairman:Guo Jian ning [主持人语]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Chairman's words:Today China is changing profoundly and widely.The new society give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new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demands.In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push forward and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remains a key problem.The popularization is decided by the essence,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nature,making it close to the reality,masses and life and easily understood and mastered.In fact,many new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which needs the popularization urgently.In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as far as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is concerned,the basic principles has been kept and the thoughts also has been enriched,which include the pooled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fine thoughts of cultural tradition.Now the problem of popularization has become an academic one,so we and Hebei Academic Journal join hands in organizing this discussion so that the functio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y be exerted.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3-0013-10 [收稿日期]2008-04-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 郭建宁 郭建宁,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郭建宁(1954—),男,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 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性和批判精神,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需要我们作出积极的思考和解答。 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哲学大众化 哲学大众化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工作者在“文艺大众化”、“社会科学大众化”、“科学大众化”等口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可以大众化,那么,哲学是否也可以呢?艾思奇首先作了尝试。1932年,他开始在《中华日报》发表哲学短文。1934年,负责编辑《申报·读书问答》专栏后,接触到广大读者提出的许多哲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艾思奇和其他编辑一起,为读者解答疑难问题一千八百件,这为他撰写《大众哲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后来《读书问答》专栏从《申报》分出,成为由爱国人士李公仆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这为艾思奇提供了哲学大众化的阵地,他先后在《读书生活》发表了二十四篇哲学讲话,受到读者欢迎,并于1936年1月以《哲学讲话》为名结集出版。1936年6月印行第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 大众化是《大众哲学》的第一个特点。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并不神秘”,“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其“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1](P129、130),从而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大众接近,使大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这在当时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这本为大众写的《大众哲学》,在大众中确实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放前共印行三十二版,1979年又印行了三十五万册,仍旧销售一空。艾思奇在谈到《大众哲学》时说:“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珍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而是一块干烧的大饼。”[1](P283) 李公仆在《大众哲学》的序言中说:“这一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全是站在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上写成的。新哲学本是大众的哲学,然而过去却没有一本为大众而写的新哲学著作。”[2](P1) 《大众哲学》是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