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两重含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民锋,华东理工大学文化哲学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237)。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三种用法:Ideologie、Bewuβtseinsformen和Ideologischen Formen。在他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正式表述中,采用的是后两种。本文从分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词源入手,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和两重含义,并阐述了重新界定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6-0036-06

      麦克利兰说:“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1](P1)在马克思之前,这一概念便已存在。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初,马克思、恩格斯用以指当时德国流行的各种思潮,它们通常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虚假反映;在正式阐述社会形态理论时,马克思则用以指社会结构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普列汉诺夫关注过意识形态问题,并认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唯物史观发展的重大理论课题;葛兰西和阿尔都塞则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中,试图赋予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以更为丰富的含义。显然,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识形态应当有它确定的含义。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两个来源

      为了廓清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需要梳理它的来源。从《哲学大辞典》[2](P1817)到《外国哲学大辞典》,[3](P893)从《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4](P469)到《英汉哲学术语词典》,[5](P125)凡是提到意识形态概念时,都称其为或源自于特拉西的Ideology。

      然而,贺麟在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所写的“译者导言”中指出,“德文‘Ideologie’一字一般译作‘意识形态’,也常译作‘思想体系’或‘观念体系’。这个字不见于黑格尔的著作中。但是精神现象学中所最常见的一个术语,就是‘意识形态’(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形态二字常以复数出现,直译应作‘意识诸形态’)这一名词。每一个精神的现象就是一个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可说是‘精神现象’的同义语。”[6](P20-21)

      由此看来,译成中文的意识形态概念有着两个不同的词源:其一是 “Ideology”,其二是“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前者是人们所熟知的,后者却极少有人提起。

      先从语文的角度讨论它们在词义上的区别。第一,关于Ideology。正如《哲学大辞典》所说,它由两个部分组成,“Ideo(思想或观念)和logos(理论或理性)”。[2](P1817)直译的话,应当是“观念论”或“观念学”。我们知道,有许多表示“××学”的术语,如meteorology(气象学)、geomorphology(地貌学)等,都遵循着同样的组词原则,即以logos或logy为词尾。而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正是用这一概念来表达“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2](P1817)的。显然,“观念论”或“观念学”指的是某一学科名称,而“思想体系”却是指一般的学说、思想,两者差距甚远。那么,作为观念论的Ideology何以又成了“思想体系”呢?一种理解是:先要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思想体系”,才可能成为“××学”。特拉西的“观念论”未被承认为是一种学科,Ideology便只能是“思想体系”了。

      第二,关于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在《德汉词典》中,Gestalten有形成、构成、使成形的意思,Bewuβtseins指的则是“意识”。应该说,这一概念才是原本的、不会有歧义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精神或意识的表现形态。

      人类的精神或意识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应该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指“意识形态”的全部,即“意识诸形态”;而Ideology转义为“思想体系”后,可以成为“意识诸形态”之一。所以,以为Ideology就是“意识形态”,是以部分代替全体了。

      二、马克思的三种用法

      在马克思论及意识形态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中,①使用的却不是同一个德文词。在它们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意识形态概念的上述两个不同的来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的是Ideologie,它源自特拉西的Ideology。该书的全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此可知,“Ideologie”的直接意思是指当时德国的一些思想或思潮,即以“思想体系”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的那段关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论述中,马克思却未使用Ideologie,而是分别用了Bewuβtseinsformen②和Ideologischen Formen。[7](P8-9)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中文本中,将前者译为“意识形式”,后者译为“意识形态的形式”。[8](P83)我们来分析这两个词。

      第一,先看Bewuβtseinsformen(意识形式)。显然,它跟特拉西的Ideology毫无关系,而跟黑格尔的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意识诸形态)是同义词。因为,两者中都用到了Bewusstseins(意识),而formen则与Gestalten同义,都是指“形态”、“形式”。至于它们在构词方式或词形上的差别,则可以理解为它们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学说,可以有不同的学术内涵。

      第二,再看Ideologischen Formen(“意识形态的形式”)。将它与Bewuβtseinsformen作比较,两者都有formen,即都强调“形式(或形态)”,不过,一个是Ideology(思想体系)的“形态”,一个是Bewusstseins(意识)的“形态”;再将它与Ideologie作比较,Ideologischen是形容词,再加上formen,直译应是“思想体系的形式(或形态)”,即强调了它的“形式(或形态)”,而Ideologie未作此种强调。所以,我们的结论是:Ideologischen Formen和Bewuβtseinsformen与黑格尔的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有渊源关系,因为它们都有Formen或Gestalten;Ideologie则属于另一类,因为,它不特别强调“形式(或形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