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冲突到价值共享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国忱,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镇江 212013)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价值理论已经唤起人们的觉醒,而价值务实却引起社会失衡和不均。这种现象处处可见,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价值发展链条上寻找中介机制进行合作和实现价值的多样化,是防止价值失衡的重要举措。实现文化、理性、技术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是解决价值失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 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3-0028-05

      20多年来,价值问题历经原来的空白地带到后来的理论研究,又由理论研究到现在的价值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价值主体普遍觉醒、由虚拟走向务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空白地带”是指没有形成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和客体对主体的满足,而是满足于对风俗习惯、历史情感、时代人物、英雄业绩的理解、复制和崇拜,并把它作为独于一尊的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对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主要研究对象是价值含义、价值分类、思想来源、理论功能等问题。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价值务实和实际占有。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方针政策的出台,价值的具体实现以及实现价值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已经成为新的转向。

      具体追问,怎样才能由价值的“认同”转化为价值的“务实”?这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回答。价值认同是价值实现一个铺垫,而价值实现是价值认同的发展。这两方面应该是一致的。问题是,在理论层面,价值认同,基本取得了一致,但在实践层面,价值的实现大不一样,甚至出现了价值倾斜、价值失衡现象。这需要我们对价值失衡的表现形式、实施对策和未来走向给予回答。

      一、价值失衡的表现形式

      在当前,价值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价值的物质来源是世界共同具有的,但对它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却带有异质性。只有先获得了价值,才能先发制人,具有领先地位。达尔文早就提出优胜劣汰生物进化论,在人类社会,这种现象复杂得多。

      世界是物质的、一元的,而价值却与主体联系起来,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价值的多元化。这就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参差不齐、多种多样的现象。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对劳动人民剥削、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和殖民地的供奉不乏是早期优先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天,东西问题、南北问题、单极多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不仅没有消解,而且越演越烈。“反恐”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但有的国家“反恐”却使用武力制裁“黑名单”上的国家及其邻国,使人们不得安宁:“反核扩散”,仍然使用“铀弹”,在核弹头数量上保持领先地位;对外“援助”,其目的是非法占有自然资源。不仅有“硬”的一面,而且有“软”的一面,即文化侵入。其手段一是发展高科技,用知识产权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牵制在自己的专利之下而指点江山,妄图使其他国家成为附属国俯首帖耳地甘拜下风,一是以本国文化为样板,用以“置换”其他国家文化,以此为前提制定战略伙伴关系,否则,就以“侵犯人权”等手段相威胁。在经济上,各国发展的趋势也不是均衡的。一方面是财富在少数国家、少数人手中积聚,另一方面是民不聊生的国度、无数饥寒交迫的贫民与难民。在富人们享受舒服、安逸、甚至奢侈腐化的同时,饥寒交迫的穷人如何维持其尊严、维持其生存、实现其价值?整个世界,似乎以国民生产总值为经济要素,以军事(如北约)为政治要素,以文化为渗透要素来重新瓜分世界的势力范围。

      由于多方面原因,西方国家内部因素的启用,外部环境的应对,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可以说捷足先登。但是,已经形成的“势差”,不可能把落后国家拉到同等地位。发达国家往往把自己的价值模式化,让其他国家改弦更张。但是,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让不同国家同步发展,而是让不同国家进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在外国资本或跨国公司中“各个吃掉”。国家之间的不同,发达国家是十分清楚的。在过去,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现代,又因民族独立和斗争而引发的文化渗透,在思想领域消除异己因素。其表现为西方资本向海外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观念向全球扩散,必要时以“超级大国”和多国部队做护身保镖并向外施加压力。他们把自己的特殊价值放大为普遍价值,又以普遍价值囊括其他落后国家的特殊价值。因为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历史形成的特点以及彼此之间分隔的闭关自守的限制状态,必然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不可能按照西方旨意照本宣科。

      在我国,计划经济压抑了价值观的异质性,市场经济通过价值研究和实例引导、政策出台和财政扶植等方式,把价值观由同质性转变为社会转型后的异质性,通过市场竞争和开发资源等手段,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共享。但是,这种转变不是“一刀切”,计划经济时代的依附性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克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善。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碰撞、摩擦,给价值发展提供了多维空间。在具体实施上,一方面提倡少数地区和少数人可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倡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启发人们遵纪守法发家致富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管理手段。但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文化素质不同,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大不一样,甚至这种差别越来越大。这就出现了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GDP超过全国总值的50%,而“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和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这种现象对于全国的发展无疑提出了难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

      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统一法则、规范行为、机会均等、公共竞争的条件,这给价值取向提供了方便条件。但问题也相继提了出来。“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一些人的时尚,人和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渗透进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综合效益上市场经济讲究公共竞争下的平均利润,但有的人利用自己的特定地位而追求收入最大化:市场经济提倡“发展”是从“私人资本”走向“社会资本”的“大鱼吃小鱼”,但有的人提倡的“发展”是把单位“吃空”,使“社会资本”回到“私人资本”的“小鱼吃大鱼”,“富了和尚穷了庙”;市场经济提倡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但有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揩油”,自己“暴富”:市场经济挖掘个人能力,但有的人想方设法“享有特权”,以尊重人才为名而让别人处于“雇员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