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实践与实践的哲学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正聿,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实现了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范式转换,深入地展开了对发展的哲学反思,以理论的方式表征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5-0001-06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哲学,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其核心理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唯物主义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的历史性起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是把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道路。因此,解放思想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把思想作为实践的根据和标准,即:凡是符合某种思想的行为就是不容置疑和不可变易的;凡是不符合某种思想的行为就是离经叛道和必须否定的。这就完全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真实关系,彻底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基础,根本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这是以解放思想为旗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任务,也是推进整个社会解放思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

      这一场思想解放,蕴涵着一系列深层的哲学问题。这首先是针对“两个凡是”所造成的哲学思想的混乱,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翻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可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现象:不计其数的哲学论著,均以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论著关于“实践”的论述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形成了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②以“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唯物主义”概括和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和本质,这绝不仅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路径”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称谓”问题,而是集中地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理解,深刻地昭示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道路问题。

      “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也在越来越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中发挥了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看,在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研究中,主要形成下述重要理论成果:一是在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的讨论中,从理论上确立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前提;二是在从理论上确立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基础上,以实践观点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出发,探索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反映与创造、选择与建构、思想与反思的关系,凸显了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三是在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揭示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以及作为特殊的主客体关系的“主体间关系”,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丰富性为基本内涵的“主体性”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四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反思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关系,在回应“非历史决定论”对历史唯物论的挑战中,深化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五是以“历史”为核心范畴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变革对“世界观”及其理论形态的非历史的或超历史的理解;六是在“世界观革命”的意义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某种僵化模式和“终极真理”,真正确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

      提出和探索“实践的唯物主义”,并进而形成“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这既是一个艰难的理论进程,也是一个以理论的方式表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历史”的意义上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就必须诉诸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成果,是来源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其一,提出和探索“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而研究和论证“实践的唯物主义”则在理论层面上深化了这场大讨论并从而推进了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其二,以“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的反映论,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阐释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既是源于改革开放所要求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又是为这种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提供的重要理论支撑;其三,“实践的唯物主义”所凸显的“主体性”问题和“主体间性”问题,以及由此而凸显的“交往实践”问题,不仅从理论上论证和阐扬了改革开放所要求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从理论上探索和回答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的实践问题;其四,“实践的唯物主义”所提出的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是从理论上回答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趋向性与选择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为从历史发展规律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深层次的哲学思想;其五,“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历史”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因而既是以“发展”的观点和“变革”的理念去回应社会生活提出的全部问题,又是对“发展”本身的哲学反思,从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其六,“实践的唯物主义”深入地探索和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这个最为根本的理论问题,从而在哲学世界观上为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继续改革开放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理论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