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发展道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庆仁(1946-),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山东 济南 250002

原文出处:
齐鲁学刊

内容提要:

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都没有阐述过、甚至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人的发展道路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发展道路分为宏观道路和微观道路。概括地说,其宏观道路表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人的形成、异化和复归,是人的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微观道路即个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人的发展道路更加深层的内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8)02-0058-07

      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于人的发展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做过许多重要的论述。马克思在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的一封重要通信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P532)。恩格斯在他晚年的重要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甚至把唯物史观称作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P241)。列宁则指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P26)。然而,以往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个重要内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直到最近都没有阐述过、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提出,突现了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同时把对它的理论研究提上了日程。担当起这个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研究人的发展道路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上所引,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说,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揭示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规律,找出人的彻底解放即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道路和条件的科学学说。在这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不可缺少的,探讨人的发展道路和规律,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大量论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人们的研究很少提到这方面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更是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人的发展道路问题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起码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第一,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前提。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论断,是在批判费尔巴哈以“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时候提出来的。而在这里的批判,可以说是对他与马克思合著的、标志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继续和发展。他们在那里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P73)在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当然是出发点;个人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前提。

      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存在着一些不同认识,基本上有这样两种。一种认为是现实的人,一种认为是物质生产。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前面一种,而不是后面一种。简单地说,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一个整体,而物质生产只是人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部分在社会历史整个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作为逻辑起点,应该是一个事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简单的、抽象性概括性最高的范畴。在社会历史中,现实的人正是这样一个范畴,而物质生产则是有多种要素组成的,是人的活动的过程。

      第二,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活动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始终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就指出过:创造一切、拥有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P101,P118-119)他在阐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时候一再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P53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现实的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出来的。他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一再表明,生产总是社会个人的生产,人本身是主要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个人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就越大。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大工业中,“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这种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5](P34-35)恩格斯也很重视人的主体地位。针对德国党内的“青年派”关于经济关系就像玩弄棋子一样地玩弄人的错误观点,恩格斯指出,说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1](P732);实际上,经济关系不会自动发生作用,“它们本身就是人创造的”[6](P97-98)。

      列宁从多方面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他指出,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2](P26)。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活动家的个人”,主要是普通的个人。他在另一篇文章里就直接地说:“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他还进一步指出,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及其发展,是个人活动的产物,这些个人不是同具体社会环境隔离开来的抽象的“个人”,而是“真实的个人”,是“‘活的’、现实的个人”,“‘事物的进程’就是人们的活动和‘影响’,并没有更多的东西”[7](P360-370)。列宁在他以后的理论工作中,进一步从一般哲学研究的高度阐发了个人是积极的历史主体的思想。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通过唯物地改造黑格尔关于人的合目的性活动即实践的思想,全面地展开和深刻地阐发了人是历史的积极主体的观点。他强调了人在有目的活动中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他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8](P183)所谓改变世界,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改变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去掉假象,使它成为客观真实的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