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耕,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5);赵军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事处。(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这一命题表征着人的生命价值的生成,揭示了时间可以通过人的活动形式的改变而扩展人们的活动空间,凸现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基础,说明了联合起来的个人只有共同占有和支配自由时间,才能达到全面而自由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时间不是一个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无关的抽象的范畴,而是同直接关涉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既是马克思关于时间理论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条件的重要命题。马克思首次提出“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这一思想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①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生命的尺度”不同于传统哲学所说的生命的“长度”,而是一个人本的、意义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时间概念是同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二

      在古代哲学中,时间被理解为均匀流逝、可以测量的实体。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时间是“第一个有形体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时间是由无数“刹那”延续的集合。“时间离开了刹那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想象,而刹那乃是一个中点,事实上是在自身里面结合着一个起点和终点,即未来时间的起点和过去时间的终点,所以可以断定,时间必定是永远有的:因为随便我们取哪一段过去的时间,它的末端也必定是一个刹那,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时间除了包含刹那之外,并不包含别的接触点。”②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时间既是运动的尺度又是静止的尺度,因为一切静止都凝聚着时间。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看法,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时间客观性的认识。

      在近代科学中,时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存在,与外部事物无关,均匀流逝,并具有固定的方向。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指出:“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特性,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在牛顿力学体系中,时间具有独立性,并且不依赖具体事物而自身运动着。牛顿认为,所有的运动可能都是加速或减速的,但绝对时间的流逝却不会有所改变;不管其运动是快是慢,或者根本不运动,一切存在物的延续性或持久性总是相同的。

      在近代哲学中,针对近代科学的时间观,康德从人出发来认识和理解时间,强调人对时间的主体地位,但康德对时间属人性质的研究集中在如何使时间为人认识世界提供方便。在建构先验认识论体系时,康德把时间范畴引入认识论,认为时间并不是什么客观的和实在的东西,不是实体,不是属性,不是关系,而是人类理性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感性的东西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纯粹的直观。所谓“纯粹的直观”,就是指先天存在人心中的纯感性形式,并为一切表象所共有的。正因为时间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中的纯感性形式,为一切表象所共有,所以,一切表象都在时间中发生和存在,知性的范畴只有在时间中才能获得感性的材料。这样,人类就通过时间这种“先验的图式”获得对现象界的认识。显然,这是一种认识论框架内的时间概念。这种认识论框架把人当作一面反射时间的“镜子”,本质上是把人当作物去理解。从形式上看,在这种认识论框架中,时间似乎是离人更近了,实际上是离人更远了。

      与近代科学、近代哲学以及古代哲学都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去理解时间,强调“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即时间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使时间由对人的“反射逻辑”转变为意义逻辑,由既成逻辑转变为生成逻辑,由客体逻辑转变为主体逻辑,从而实现了对时间理解的革命。

      三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即《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早期关于时间问题的哲学观点。德谟克利特哲学与伊壁鸠鲁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德谟克利特从原子的概念中排除了时间,伊壁鸠鲁则把时间看作“现象的绝对形式”,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着的反映”。③ 这里,马克思的思路是,人的感性犹如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时间就发生在人的这种感性知觉的过程中,或者说感性知觉是时间的源泉;“感性”是显现着的世界自身的反映,因而“是它的形体化了的时间”。④ 这样,马克思就把时间和“人的感性”联系起来了,实际上提出了时间问题就是感性问题,即人的问题,从而凸显出时间的主体尺度。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时间与人的生命和发展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了“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这一重要命题。从根本上说,时间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生命尺度,是因为时间能够体现人的生命特点和生命价值,人在时间面前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具体地说,人能够按照自身的标准来减少不能体现自己生命本性的活动时间,增加能够体现自己生命本性的活动时间,从而为实现自己的全面本质、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创造条件。

      四

      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前提在于,人是按照两个尺度,即“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去改造、创造世界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⑤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高于动物之所在。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并不具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形成了“自我”,具有自我意识,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支配自己的生命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对自然生命的这种超越。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支配者。因此,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存活动只遵循种的尺度,人的活动则可以运用任何种的尺度,从而在时间中超越了这种自然生命的尺度,使人成为一种“积极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