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因、过程、结果中透视和谐

——和谐从不和谐中产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魏小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2年我们党的十六大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曾提出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体现了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新内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向我们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任务与原则;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出,实现社会和谐问题成了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之一。自此我们党在新时期与时俱进,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建设,在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方面都有了新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所知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展示了历史上人们对和谐思想的理解与推崇,人们倡导“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及“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德莫大于和”等思想,均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和谐思想的源远流长。基于对矛盾世界的认知,从朴素辩证法的视角,人们提出过“和而不同”、“和而不流”等思想,这些体现了人们承认矛盾,但又要求同存异、相互合作,营造和谐气氛,以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蕴。

      “和谐”一词,我理解为,即特定的矛盾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的矛盾各方在一定条件下,靠矛盾统一体中存在的某种掌控力的作用,而得以有规律的排序组合,形成相互抗衡、相互排斥的矛盾在矛盾统一体中一定意义上的相融并存,使矛盾统一体处于稳定、均等、平衡的整合状态。由于矛盾是绝对的,因而受矛盾运动规律的制约,不和谐是绝对的,和谐孕育在不和谐之中,所以和谐是相对的。

      具体说,矛盾统一体中的矛盾各方得以在一定条件下有规律的序列组合,这中间有一个过程;另外在一定意义上呈现的矛与盾之间得以协调的相融并存,这又体现为一个结果;矛盾统一体所处的稳定、均衡的状态,则体现了矛盾统一体由内而外所展示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也意味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原因、过程、结果之间衔接的某种内在联系是协调的。

      由于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规律所至,其内在的原因、过程、结果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的链接是复杂的,往往有某个原因未必形成某种结果,人的主观愿望与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结果之间的不同一,说明了特定条件下原因与结果之间相应的内在联系的链接不是一条“笔直的线”,所以二者关系并非只有一种可能,也说明了认识与把握原因与结果之间客观存在的某种过程的链接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掌控与驾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变数,促成一定条件下主体动机与效果的一致,由此也证明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事在人为。

      由于矛盾统一体中矛盾运动是客观的,是绝对的;事物只要存在着,即在一定条件下均会表现为某种意义、某种形式上的变化,因而使矛盾统一体自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等状态,这是矛盾统一体内矛盾运动的共性,说明了事物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即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所以尽管过程发端于原因,而原因与结果之间有同一性,但影响矛盾自身发展过程的因素是多样的,所以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不同一的。掌握变数或说进一步认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同一性,我们还要回到实践中,以我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带给自身的经验思维及理性思维去思考;换句话说,经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透过事物发展的眼前阶段与长远阶段之间客观存在的阶段与阶段的逐步衔接与整合,找到一个能够立足宏观的角度,看一看事物矛盾运动自身发展的脉络,用反思索法或未来意识来展开我们对原因、结果之间过程的变数进行认识,以求找到人的社会活动与效果之间相互和谐的途径,即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同一。

      从事物矛盾运动自身发展的宏观情况看,事物是靠自身矛盾运动中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即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逐步过渡来完成它的全过程的。在这中间矛盾统一体自身新旧阶段转换的最初时期,我们即可看出:人们在形式上所能看到的事物的变革同它在内容上稳定的质变并不同步(单指社会学)。因为新的矛盾统一体质的规定的稳定性来源于事物内部新的量积累。翻开历史史册,我们便可以看到:解放初期,我国最初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存在,并非意味同它的母体即封建的社会形态已完全断绝了联系,比如表现在各方面封建思想观念的仍然存在等等。说明了一个新的生命在诞生时其自身各方面往往表现出母体的特征,这个规律随着建国以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的逐步展开,如经历的大跃进、反右、文革等过程曾得到证明。

      怎样认识这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未知数,由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寻求对未知数的解,并由实践去证明这个解。而在实践中解这些未知数的条件也不是现成的,所以与先前的问号相联系产生的问号群出现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问号的设立,都是一个“不和谐”,但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对于发生的“不和谐”等问题,我们发现它了,即是一种智慧,和谐就孕育在对不和谐问题的揭示中。如我们经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与这些思想的决策化、政策化、法律化、制度化等实践过程。今后我们还会在今天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经历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各阶段的实践探索,来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特征与规律。今天我们是处于几十年后(相对解放初)主体的定位,由此从我们特定的视角出发,看自身已过去了的历史,那么对五八年大跃进的历史一幕,我们这样说了:这个过程客观地透视出中国小农经济眼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贫穷的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主义即空想的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人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揠苗助长,反映了由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使人们想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动因与社会活动的结果总是互为瓶颈,南辕北辙。人们在实践中超越历史阶段的想事、办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伤了自己的元气,造成原因与结果之间巨大的反差。这是五八年大跃进问题带给人们的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