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8]02—0005—11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把握价值论的理论内涵,确立正确的哲学价值观,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生成和建构,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作为关于价值的本质、构成、评价、选择、创造等问题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本质与运动发展规律,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崇高使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②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要使客观事物发生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变化,以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人们对于认识对象的选择,对于客观规律的把握,对于目的追求的确立,对于实践手段的采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需要、价值取向的驱动、引导下进行的。既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地将价值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价值论作为自己的重要理论内涵。
价值论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组成部分之中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讲二者派生与本原的本体论关系,而且讲反映和被反映、评价与被评价的真理性关系和价值性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如果离开了人的主体需要,离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就失去了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讲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认识客观规律和主体的需要,按照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建构一定的实践观念,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价值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进行价值认知、评价、选择、创造和享有活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蕴,谋求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和福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内蕴着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先导。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不断追求、创造和享有价值的历史。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理想改造世界、社会和人生,但现实世界总是不完善、不完美、不尽如人意的。于是,人们便以内在的尺度、理想的标准审视、批判现实,并在对于现实的精神批判和物质批判、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中开辟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畅想不仅是一种精神性超越性追求,也是一种批判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其自身的辩证本性和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发挥着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作为社会变革先导的哲学,其内在的灵魂是其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无疑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是一种道德的、价值的批判,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非人道、非正义的私有制度、雇佣劳动的批判。正是这种理性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鲜明的实践性、巨大的感召力和深远影响力的学说。
价值观的革命,发挥着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历史作用。在重大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时期的思想解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1978年兴起的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契机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教条主义的一切从原则、本本出发的思维定势,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语录标准,恢复了实践的权威;破除了个人崇拜,恢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们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和主体性精神,运用实践标准、效用标准、利益标准,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审视、评判我们过去的理论、体制与做法,纠正了“左”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和剧烈动荡,我国思想界发生了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改革开放步履维艰。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关键是姓社和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对脱离中国实际、脱离生产力水平、脱离人民利益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反对把一些僵化的、不合时宜的、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制度体制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的僵化保守思想和落后观念,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尺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在尺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的国家最高利益的尺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来判定我们的一切思想观念、方针政策、措施办法的成败得失,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