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具论在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上的主张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问题的回答,会因对文化本性的不同认识把握而不同。较普遍地流行于文化哲学界的一种文化观,我把它称之为“文化本位论”,由于把文化看做人的根本或民族的根本,比如认为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也就不再是中国人,一方面不能容忍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减少,高呼要捍卫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业已开始的不同文化的融合势必会减少文化的差异性,结果陷入到一种无法排解的焦虑状态。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因为的确是无论换了谁,也无法找到一种既能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又能使它们间的差异不缩小的方法。

      然而用我的文化工具论看待这个问题,至少不会令人感到焦虑。

      文化工具论的要害是把文化看做人的工具,我对它的专门论述会在近期另文披露,这里只将其主要观点概括于下。

      其一,文化不仅仅是人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也不仅仅是符号体系,而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它包括人所创造的一切及人进行创造的方法,自然也包括人所创造的生活方式与符号体系。

      其二,人创造文化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这需求既包括先天形成的生理性需要,也包括后天形成的社会性想要。故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的需求,文化的本性就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正因为人是用文化作为工具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因而文化也就成了人的生活方式。正因为人的生活不能没有文化作为工具,所以每个时代的个人才都要学习文化,掌握对工具的用法,而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被文化“文而化之”的过程。总之,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才创造文化,同时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被文化所化。这就说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是文化的主体和目的,对文化都拥有不容置疑的主导权与支配取舍权。因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像文化本位论那样把文化看做人的根本,为了文化而文化,更不能让人的发展或不断变化的需求去适应既有文化。相反,我们应将人作为文化的根本,并让文化通过不断创新去适应人的不断发展及需求。

      其三,由于人所生活的外在环境是会变化的,更由于人的需求是永远不会知足的,所以文化作为人所创造的工具对人所具有的报答力也总是有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世代的交替而日益衰减乃至消失于无。

      其四,个人的想象及创造力的多样性存在,不仅会造就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种类繁多的工具或文化之物,而且也会造就多个同类不同种的工具对应人的每一种需求的情况。这些同类不同种的工具对人的同一种需求的满足,在效用或报答力上显然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而只会是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的。这就意味着,比较而言,在同一时期存在的同类不同种的工具或文化之物之间会有好坏优劣之分。其中,效用或报答力大的、长的工具为好为优,效用或报答力小的、短的工具为差为劣。至于那些原本创造出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或自以为能满足人的需求而实际却起相反作用的工具,则只能称之为坏工具,比如虽能给人带来片刻精神快感,却使人身心长久痛苦的各种毒品,比如那种形同虚设,非但不能用于反腐败,反而实际上会鼓励腐败的制度安排之类,就是这样的坏工具。因此,只有有益于人的需求之满足的人类创造物才是真正的好的文化之物;相反,有害或有碍于人的需求的所谓创造物,就不是真正的好的文化之物。而在好的文化之物中,最能满足人的需求的文化就是所谓“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

      根据以上文化工具论的观点,既然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既然任何一种文化之物作为工具对人的报答力都不会永远最大,既然满足人的同一种需求的同类不同种的文化之物作为不同的工具会有好坏优劣之分,那么,我们对待不同文化,就应采取唯好是用的方式,即哪种文化工具最好用就用哪种文化工具。

      具体地说,就是我们在为解决自己的实际需求或社会问题而准备工具时,就不必一味地固守和依赖本土文化,而应放眼全球,详查各种同类工具,经过比较,发现哪种工具最好用就拿来为我所用,而根本不必忌讳它是属于哪种文化,由谁首创,也不必忌讳它是何“颜色”,是何“姓氏”。而判断或选取所谓“最好用”的工具的标准,具体地说,就是看其是否能最有效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否能最大效用(或利弊比最佳)地满足我们的这一种需求;抽象地说,则是看其是否符合我们共同认定的至善或社会终极价值目标这个最高的评价标准。考虑到进一步判断“是否能最有效解决问题”也取决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所最想要达到的目的或价值目标,可知不论我们准备做什么事情,只要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评判工具好坏优劣的可操作化标准,就会知道在已有的工具和当下有可能被我们创造出来的工具中,什么才是最好用的工具,什么才是我们要找的“先进文化”,什么才是我们此时最好的选项。

      有了这种唯好是用的姿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相遇与文化发展方式中,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就不会是亨廷顿所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冲突关系,而会是相互汲取、相互模仿的融合关系。而融合的结果,自然就是先进文化的大集合。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宗教意识不浓,对文化的宗教情怀远不如其他民族那般广泛、强烈、固执,可知这种对文化不论来源出处、不分种族教派的唯好是用的文化发展方式更容易在中国被采用实行。

      现在的疑问是:如果一个民族总是采取唯好是用即哪种工具最好用就拿来为我所用的方式汲取、模仿外族文化,久而久之,该民族文化是否还会有自己的个性或民族特性?如果所有民族都用唯好是用的方式发展各自文化,久而久之,世界是否还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而世界如果没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整个人类文化是否还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

      首先可以肯定,民族文化不会在唯好是用的文化发展方式中丧失个性。这是因为,各个民族由于在价值偏好上会存在差异,导致评判文化工具好坏优劣的标准也会不尽相同,于是各个民族即使全都运用唯好是用的方式融合外族文化,它们相互之间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又因为对不同的语言、宗教及日常习俗等文化之物的评价,即使有了统一而明确的好坏优劣判断标准,其结论往往也会是“互有利弊,难分伯仲”,因而在这些领域,本民族的文化并不会被外族文化完全取代。还因为不同的哲学学说和艺术品之间不是有你无我的相互取代关系,而是越多样才越能满足人的爱智需求与审美需求,因而在这两个领域,外族文化也只能是进来与本族文化共存,而不是你进我出的关系。正因如此种种,所以一个民族无论如何大胆地汲取外族文化也不会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个性,恰如从近代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日本文化就一直都不曾丧失过自己的民族特性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