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和意义

作 者:
罗骞 

作者简介:
罗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此种存在论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它有效地扬弃了现代性批判的观念论批判路线,也避免了存在论哲学再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使得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之间批判性地贯穿成为内在巩固的理论总体。以此“基础存在论”为依托,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应该在多个方面全面地推进和展开,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字号:

      现代,尤其是现代,社会批判的基本意义并不在于事件过后整理残局,而是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中将存在坚定地导向未来。这是人类通过现代解放一经获得就不可能抛弃的历史主体性原则。现代文明的反思始终是现代思想的基本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众多思潮、流派,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思想巨人。马克思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以资本现代性批判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和思想发展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广泛影响。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为核心,阐释现代性批判、存在论、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围绕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这四个方面的阐释不论对于现代性批判、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存在论建构,还是对于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阐释和推进,其意义都异常显著。

      一、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批判路线

      简便地说,对现代有两种典型命名,“理性时代”和“资本时代”。围绕这种不同命名形成了考察现代文明的两条思路,两种不同的现代性批判方向,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的观念论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批判。前者的核心主题是“理性主义批判”和“主体主义批判”,具体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思维风格、叙事方式等等,进而考察此种观念论特征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后者是由马克思开创并切实地巩固起来的。它以资本命名现代,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考察为基础,揭示现代文明特征,揭示现代性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批判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命题,因此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存在论批判路线。由于“现代性批判话语”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背景①,当今现代性批判的主导范式应该说是意识形态的观念论批判,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理论本身被从思维方式等方面当作现代性理论遭到批判。在我看来,恰好是马克思提供了具有本质重要性的现代性批判思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是现代性存在论批判的本质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只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而是历史的唯物主义观,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一种存在哲学。其核心原则在于,将历史性概念引进存在论,对自然、对历史本身的理解中放弃了“非历史的观点”②,历史性成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意味着形而上学中通过抽象主义、还原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建构起来的存在范畴被彻底放弃了,问题不再是抽象的存在是否存在,而在于存在如何存在,存在被把握为由历史实践规定的存在关系和存在形式。由于历史性通过“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来规定,作为对象化实践结构的“生产方式”范畴就体现了历史的结构性和结构的历史性之辩证关系,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的基础范畴,它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存在论,既克服了建构在抽象主义和还原主义思维基础上的抽象存在概念(抽象本体论),也克服了在逻辑中、概念中、反思中确立起来的关于过程性和联系性的思辨体系(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从而置身于后形而上学的思想氛围之中;同时,它又不同于仅仅从主体内在体验和情绪出发建构的存在论,从而与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区别开来。这三个方面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后形而上学思想谱系中代表了一种具有本质重要性的存在论思想。

      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存在论思想,马克思的思想重心才转到了现代性批判,而不是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现代性批判才变成了以特定的历史结构为中介,分析揭示存在物的现代存在规定和存在形式,从而成为一种存在论批判,而不只是一种观念论的意识形态批判。这一历史中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是现代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客观化结构,既不是无历史的、无时间的“理性”,更不是个体主体的体验机制。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将现代定义为“理性时代”,或“主体性时代”,而是要求考察现代理性主义、主体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基础;同样,它也不是从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批判现代性,将根源于时代生存处境的心理结构提升为永恒的“人类存在状况”,而是以资本命名现代,现代性批判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资本原则在现代历史中的普遍贯穿,揭示由资本规定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以资本生产方式为中介的存在论批判。

      从这种广泛且更加深入的意义来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资本”是现代性最基本的存在论范畴,现代性批判就是揭示存在物如何在资本关系中现身,体现出自己特有的社会性、历史性。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特有的社会性质。③资本不是物,它赋予物特有的社会性质,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存在物的现代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作为物性的物是资本的载体,是社会性质的体现者。资本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它通过物而存在,在物之中存在。作为物的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而且是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存在论联系。它是现代存在普遍的抽象形式,不仅是物作为社会的物的抽象形式,而且是人作为社会的人的普遍抽象形式,一切都参与到资本的运行之中获得自己的普遍规定,其性质也只有在资本范畴的规定中才能得到揭示。由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成了对现代性社会存在论基础的批判,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批判,是对现代性观念论意识形态批判路线的扬弃。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从反思黑格尔法哲学理论开始,他深刻揭示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成果及其限度,揭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法国政治哲学同现代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同构关系。但马克思没有放弃黑格尔对现代市民社会“形式性”、“抽象性”特征的揭示,而是通过对现代社会经济基础的解析和批判完成了这一揭示。他指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现代,解放只是形式的、抽象的政治解放,而不是“人类解放”。现代性批判就是要揭示资本本身的运行规律及其原则在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全面贯彻和实现。现代性的所谓矛盾性、流动性、虚无主义等,在当今一些批判者那里变成了观念论的意识形态的特征,批判没有揭示这些现象的现实历史根基。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揭示了这些现代性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指明了由于资本的普遍中介和推动,所有这些特征才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全面地贯穿,资本才是根本动力。诸如科学技术的本质、生态危机等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存在论上的基本关联,并不是工具理性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作为一种观念论批判所能消解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