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笔谈

——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枬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萌芽、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个科学体系,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近三十年来,这一体系受到种种挑战。

      首先是实证主义的挑战。实证主义把人的认识限制于感觉之中,否认外部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甚至否定其客观存在。它是20世纪西方最流行的哲学思潮,成为对抗唯物主义的最主要的哲学流派,但事实上它并不是现代西方科学的产物,而是休谟主义的遗产。近30年来它在中国成了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流派。它的最常见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本体论思维方式(西方称“拒斥形而上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已经被20世纪现代自然科学推翻了,早已过时了。它提倡一种“实践论思维方式”,把实践范畴摆在比物质范畴更根本的地位。

      其次是主体性哲学的挑战。主体性哲学夸大主体的作用,认为不仅人类社会中一切都具有主体性,自然界中一切也均是如此,所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客观辩证法或自然辩证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观点自认为是现在自然科学的产物,其实它就是古代唯心主义的后代。

      第三是人道主义的挑战。人道主义在近代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主张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西方启蒙思想家以人道主义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借以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当性,从而把人道主义价值观夸大成了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道主义价值观,反对人道主义历史观。上世纪80年代初,人道主义价值观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肯定,这是对的,但有一种观点把人道主义价值观与人道主义历史观混为一谈,宣扬人道主义历史观,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并从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

      这三种挑战有一共同特点,就是认为号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观点,因而把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起来,强调马克思哲学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造成了不少争论与混乱。

      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受到这些挑战,它在整个社会的哲学思潮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起着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它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也就是更加完整、更加严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指导实践的作用。

      还应该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不是毫无问题的。问题不仅在于由于时代的变化,这个体系确有过时之处,或应加以修正,或应加以补充,而且在于这个体系本身尽管不失为一个科学体系,其不完整、不严密、不合理之处仍然不少,上述几种挑战的发生也与这些问题有关。有哪些问题呢?首先是这个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芽、建立、发展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而没有按照它本身已经提出的建构哲学体系的原则加以检查、研究和设计,因而留下了不少仍待解决的问题。其次,科学体系的首要条件是科学对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不太明确,辩证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又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其关系颇多争议。第三,范畴顺序的安排基本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但不当之处也颇多。第四,内容需要修正与补充之处就更多了。

      总之,为了回应各种挑战,为了胜利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必要构建更加完整、更加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不仅如此,现在构建这样一个体系也是完全可行的。这种可行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是这个体系本身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表明过自己的观点。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说到过他们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提出了它的理论体系。他们也明确表示过他们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但没有提出这个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后来主要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这个世界观的基本内容,狄慈根给它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对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他在《哲学笔记》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做了深入的研究。今天仍然流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苏联哲学家于20世纪20年代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观点构建而成的。它并非苏联人的杜撰,但也不是严格根据构建科学的哲学体系的原则构建的,因而有不少拼凑与不合理之处。苏联后来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问题作过许多研究和尝试,但未取得很大成功。我国一直采用苏联的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哲学家们对旧体系的是非曲直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争议甚多,在有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例如都同意哲学体系的构建应反映时代的发展,应概括和吸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应充分借鉴中西哲学的最新成就,应根据一定科学原则加以构建等等。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到了今天,可以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体系改造和构建的尝试了。

      其次是这个体系面临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它毕竟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因此,当苏联社会主义政权被颠覆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难于发展,甚至存在也难以为继了。但它在中国的命运则大不同。它当然不会像改革开放前那样凭借政权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但也不会像在西方社会那样受到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包围。无论如何,社会主义社会条件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顺利发展的。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近三十年的对世界形势的研究、近三十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近三十年的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和分析、近三十年的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重新评价、近三十年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原理的研究、争论和创新等等,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为更加完整、更加严密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足够的材料,如能比较充分地从哲学上加以概括,一定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面貌为之一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