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人”,何谓“本” 科学理解“以人为本”中“人”和“本”的基本内涵,是完整准确地把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一)人是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就没有整个人类和人类历史;但人的普遍性存在方式,则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描述未来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阐明了“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历史规定性及其实现条件。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中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别人”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出现“个人至上至尊”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现在党中央提出,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也就进一步体现了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无疑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正是出于对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度关注,是以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作为“一切人自由发展”条件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远未具备,理想的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尚不存在,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个体还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被残酷奴役的儿童、“黑窑工”不是“自由人”,黑砖窑主及其打手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整日沿街乞讨,为自己和家人基本生存甚至每天要“打工”近20个小时的人不是“自由人”,整日为金钱“奋斗”但实为金钱所役,像陀螺般高速旋转,物质充裕但精神生活贫乏的人也不是“自由人”;基本权益被滥用职权者所践踏、维权无路的人不是“自由人”,凭借权力任意践踏权益缺失者或利用权力贪污受贿、整日惴惴不安者也不是“自由人”。要真正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命题,蕴含了党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最低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内在有机的统一。 (二)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中,“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6页)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从本质上说,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不能以社会上的一切人及其根本利益为本,否则,无产阶级就始终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遑论最终解放全人类。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绝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则是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如果以这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就必然会以牺牲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只有到了大同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才能是以一切人为本。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 我们党现在所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这一宗旨的具体体现。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本身是其物质生产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在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人是根本性的因素。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结合和统一。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实际上蕴含着以下重要思想:(1)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需要;(3)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4)发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5)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鲜明政治立场,也体现了我们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如果说当年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那么,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导向和指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最终能够发展生产力,否则它就将失去存在的根据,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其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进而取代资本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但在其不停顿地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够通过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实现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