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概念的科学理解和理论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孟伟,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从对发展概念的科学理解上看,不能把发展理解为宇宙的一般特征。从宇宙无限性的假定出发,把宇宙自然演化过程中进化和退化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宇宙的本性似乎是更为确切的,而且这一理解对于确立科学发展观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化”和“发展”是有区别的,“进化”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物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而发展则应被理解为有着自觉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67(2007)06-0047-06

      发展问题无疑是当今世界“第一议题”,无论是发展问题的理论解决即各种发展观念、发展理论,还是发展问题的现实解决即各种发展策略、发展模式,都呈现着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中,发展问题的理论解决,特别是确立一种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发展观则显示出解决发展问题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自觉程度。而发展问题的理论解决又必然要求对“发展”概念在理论上作出新的阐释,以便能够更好地统摄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和困难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人们通常是将“发展”作为一个现成的概念使用,很少有人对这个概念的传统理解提出异议。依笔者之见,我国学界对发展概念的传统理解恰恰是成问题的,需要我们从哲学上予以澄清。

      一、能否把发展理解为宇宙的一般特征?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发展”被表述为物质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特征,其基本论断是:发展既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这个论断,至今很少有人提出疑问,几乎成为“不言而喻”的命题。事实上这个命题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因而有必要重新对此作出理论上的辨析。

      1850年,克劳修斯根据热传导的不可逆性,提出了热力学的第二定律:“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能作相反的传递而不带来其他的变化。”1865年,他又引入一个新的态函数——“熵”,以表示热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在热力学中,“熵”是表征热力系统趋向于热力平衡的状态函数。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可表述为:“在孤立系统内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按照这个熵增原理,孤立的系统最终命运必然是达到热力平衡状态,从而停止一切运动。1867年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孤立系统推广到整个宇宙,认为宇宙的能永远守恒,但宇宙的熵不断增大。宇宙的熵越是接近最大的极限状态,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达到了这个状态,宇宙就进入死寂的永恒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宇宙热寂论”。

      在克劳修斯发表热力学第二定律后不久,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生物进化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构成了对“宇宙热寂论”的挑战:为什么在自然界生物系统能够呈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进化过程,而不是趋于热寂?正如美国系统论哲学家拉滋洛所说:“经典热力学和达尔文生物学确定的进化过程同经典物理学冲突;它们二者又互相冲突。经典热力学和达尔文生物学发现的单向过程并不吻合,在经典热力学中,‘时间之矢’朝下,趋向无组织状态和无序;相反,在达尔文生物学中‘时间之矢’朝上,趋向于在一定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组织性的更高层次。”[1](p.24)问题在于朝上的“时间之矢”如何确定?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了信息概念,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申农很快就发现,他用来测算不确定性的信息公式和熵的概率公式完全一样,只正负相反。为此维纳指出:“信息量是一个可以看作几率的量的对数的负数,它实质上就是负熵。”“正如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组织程度的量度,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量度;这一个正好是那一个的负数。”[2](p.640)

      负熵概念的提出,为解决系统进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1969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把系统区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两类。孤立的封闭系统,其自然趋势是熵自发增大,趋向于热力学平衡。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S)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的增加,即熵产生(di S)永远是正数;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向系统内部引进的熵流(de S),这一项可正可负。整个系统的熵的变化就是这两项之和,即dS=de S+di S。如果de S是负数,其绝对值又大于di S,则dS可以小于零。这表明,只要系统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增。当负熵流增加到一定域值,就会使系统远离平衡态,克服无序趋向,引起新的有序结构的产生。由此普里高津提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论断。耗散结构论很好地解释了开放系统的进化问题。1977年西德理论物理学家哈肯进一步提出了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协同论,该理论以信息论、控制论、随机理论、突变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分析类比,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来描述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使非平衡理论(自组织理论)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能否认为耗散论、协同论等系统理论证明了进化和发展是整个宇宙(整个物质世界)的一般本性呢?国内学界不少学者几乎不假思索地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耗散论、协同论等并没有否认热力学第二定律关于系统自发熵增的结论,而仅仅是指出了开放系统的特殊规律。因此,正如孤立、封闭系统的动态趋势不适合解释整个宇宙一样,开放系统的动态趋势也不能证明整个宇宙在本质上是发展的,如果说宇宙是无限大的,那么这就等于说在宇宙中有无数个系统在进化、发展,同时也有无数个系统在退化、衰落。所以,本文认为,说宇宙在一般本性上是发展的,这个论断同“宇宙热寂论”同样是不切实的。发展一词,总是意味着从某个原始形态向更高级的存在形态的转化,只适用于描述有限的事物系统,而对于整个无限的宇宙没有意义。如果一定要把发展理解为物质世界或宇宙的一般本性,那就只有将物质世界或宇宙理解为有限的。而这样一来,唯物主义理论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从宇宙无限性的假定出发,把宇宙自然演化过程中进化和退化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宇宙的本性似乎是更为确切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