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认为一味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骄傲。 表扬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有了表扬,才能催化出孩子更多的亮点。所以,还得让孩子适当地灿烂。这样才能扩大他的优点,从而形成更大的人性的光芒。 26.限制孩子玩,自己却经常出去玩。 搓麻将,打扑克,家长是经常把孩子锁在小屋内:“看书,不许看电视!不许……”以为这是一种万全之策。这实是一种大谬误。你的行为只会激起孩子对你所做游戏的羡慕和好奇,从而引发他更强烈的欲望。 27.当孩子不听话时常打骂孩子。 我们总以听不听话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并在不符合你的这个标准时对孩子施以打骂。这两者一是指向孩子的肉体,一是指向孩子的自尊。到头来,你培养了孩子的自卑、恐惧。在孩子的印象中,支配与奴役就是武力之差。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会有强烈的承袭意识。 28.常在孩子面前评说别人长短。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就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是向家长学习的。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像录像一样录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显现出来。父母亲遇事欠缺理智,感情用事,脾气暴躁,孩子不分好坏地吸收父母的人生弱点。在行为中,养成习惯。 29.认为孩子的缺点必须用批评才能改正。 批评不是改正孩子缺点的法宝。不正确的批评适得其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没有了自信心,没有了热情。也会不自觉地失去责任感。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的缺点时,轻易地表现怒气,乱用批评是非常不可取的。 30.常说:“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没有自信就是在我们家长的这种肯定的评价中失去的。我们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羁绊,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评价,有可能成为他多年揭不去的错误“标签”。 31.常在生气时斥责孩子“你啥也不是!” 这条和上一条,家长往往是一时气起,不顾一切了。实则是对孩子自我价值的一个否定。当一个孩子真的承认了父母的这一判断时,这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个真实的心理暗示。孩子一旦不思进取,根源在于此。 32.你认为学习是痛苦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血亲缘关系是天然而密切的,“血浓于水”。父母的喜怒哀乐愁对孩子都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家长烦躁不安郁郁寡欢时,孩子也会闷闷不乐。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父母遇事惊恐不安、手足无措,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强;家长处变不惊、从容冷静,孩子也会如此。痛苦的体验、快乐的体验都会很快传人孩子的体验中。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33.常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啥条件都答应你。” 这是我们后文所说的有条件的爱。在“爱的交易”中,孩子是懂得讨价还价的。孩子的自私、骄纵、无责任都是从这个温床中滋生的。 34.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聪明程度。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你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教育是不是给孩子以一种学习的动力,是不是让孩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才是孩子学习好坏的关键。 35.认为孩子将来的命运是他自己制造的。 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力和威力。在孩子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时,他把绝对的信任留给了父母。所以,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来做,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其实,孩子的生活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影响力。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利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才是走向孩子成功未来的基石。 小朋友们做游戏时,经常会争执起来。而这时,往往有说服力的议论是:“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父母教育决定了孩子如何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走向未来的金钥匙,它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 36.认为人的性格是不可改变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的性格也是环境的产物。孩子在一个谦和的环境中,他自然就学会了礼貌。性格不是不可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性这么以为,实际为自己的拙劣找了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37.认为成年人是不可改变的。 要想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态度,父母要先带头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太多的成年人以为自己是不可改变的,在今天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是一个大错。父母与孩子在新知识面前几乎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成年人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他们也要犯错误。父母“爱学”, “乐学”,“善学”,想改变,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 “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的父母是不受孩子欢迎的父母。 38.当孩子说一件得意事时你却警告他别骄傲。 只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是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成就高兴时,父母的一个眼神,都可给他做下去的勇气。孩子在得意时,太多家长是泼上一盆污水:“别骄傲,有什么可显耀的!”与孩子的沟通分享是给孩子的最美的“心灵鸡汤”。 39.认为自己该做的事都做了,好坏全在孩子了。 你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状况吗?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吗?给孩子做了许多,我们发现我们并不了解孩子,孩子最渴望的是有人走近他的心灵。父母必须认识自我,激发孩子的潜力,其实孩子的好坏全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