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拿着话筒在主持“向你介绍我”的口语交际会。开场白之后,她先给大家做示范:“我叫张悦,悦是喜悦的悦,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生活得很快乐,爸爸妈妈总是对我说‘你是快乐的,我就是幸福的’……” 那一瞬间,我有点儿感动。从女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望女成凤”的心理就不强烈。我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愁瓦屋。更主要的是,我自己就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对教育没有神秘感,说“漠视”也错不到哪儿去。因为,我认为让孩子快乐成长,才是父母的第一要务,而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题了。 看电视里报道,南京一家长不满儿子调皮贪玩,竟把孩子绑在电线杆上;看报纸上写着,扬州一孩子因未完成作业而被家长罚跪街头;听讲座里讲的,某教育专家在讲徐力弑母事件时,台下的孩子们涌上主席台纷纷控诉——我妈怎么那么像徐力的妈妈?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孩子,还是自己的好。”但是,现在的家长似乎改变了看法:自家孩子怎么那么不如人家的呢? 看人家的孩子,才八九岁的小人儿,中国话还说不利索呢,英语就说得嘀里嘟噜像鱼吐泡一样,一串一串的。你心理有点儿失衡,是吗? 某某家的孩子书法获了全国大奖,被专家称赞笔法老到。你在后悔自己的孩子虚度光阴,对吗? 再听邻居讲她的孩子在上100元1小时的钢琴课,你为自己一无精力、二无财力而无地自容,对不对? 许多时候,我们就是喜欢这样横着比。我们从别人身上寻找快乐的参照,结果往往是越比越灰心。 而我却要问一句:一两样技能真比孩子的快乐重要吗?至少我不这么看。 童年的记忆,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成人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回忆往往是童年自由快乐的时光。而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没有童年,因为他们在用自己宝贵的童年去干着他们不愿意做、在我看来也完全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 一门语言技能究竟对孩子的发展能起多大作用?英语流利,就能走遍天下? 练字的条件不知比王羲之好多少倍,却成不了王羲之,原因何在?非“我要学”,是“要我学”。 无论怎样练钢琴,都无法成为李斯特、肖邦,为什么?内缺细胞,外缺氛围。 就这样,浪费着孩子宝贵的童年,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我看这只是家长在为自己撑面子。我说这话,不是说孩子只要玩乐,不要教育。关键是教育要顺乎天性,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熟悉孩子,关注教育;作为母亲,我与女儿朝夕相处,为她的一举一动牵肠挂肚。我曾觉得女儿很幸福,有一位在教育杂志上开专栏讲家教的母亲;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感谢女儿,是她让我更真切、更深刻地理解家教,让我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成人世界的急功近利也传染到了家教领域,家长的人生期望、生存压力全都传递到孩子稚嫩、单薄的肩上——一切要立竿见影,一切要跑步前进。 因为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很多家长或者对孩子的弱项进行恶补,拔苗助长,或者对孩子萌发的愿望“乱砍滥伐”。家长不再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再顾忌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不允许孩子出一点儿差错。一旦遇到问题,就急着把真相、真理一股脑儿倒给孩子,阻止孩子自己去触摸世界,甚至怀疑孩子的学习能力——早些年的测智商热就是一例。于是我们的孩子闷声闷气、垂头丧气的越来越多,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越来越少,三四岁时追着父母问个不停的小嘴也渐渐上了锈。这与学校教育制度有关,更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能理解、欣赏、温暖那颗小小的、无助的心,孩子还能指望谁呢? 因此,我一直主张家长要学会纵向比,拿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让期待伴随孩子成长。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自信、宽容、善良;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消沉、狭隘、自私。 家庭教育不可违背规律,家庭教育的规律重在“近性”——切合孩子性情,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近性”可以让孩子的成才路平坦些,让父母和子女都轻松、快乐些。只要你尊重孩子,并把孩子的快乐和家庭的笑声放在第一位,放手让孩子去寻找快乐,那么孩子会还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而到那时,你自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