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倾听障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孩子做个会“听话”的人

      在家庭中,父母经常会听到孩子诉说他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矛盾,或者听到孩子抱怨他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是个好听众,然而真正的倾听比许多人认为的要困难得多。

      8岁的乔乔正在和父亲一起吃饭,乔乔一反常态地沉默着。“儿子,出了什么事?”父亲问他。乔乔摇了摇头,还是不说话。父亲追问道:“肯定有什么事,到底怎么了?”“小强和我吵了一架。”乔乔小声说。父亲哼了一声,说:“就为了这点事?我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你和小强总是吵架,算什么好朋友啊,我小时候和我的朋友……”乔乔听了,轻轻说:“好了,没事了,我要去做作业了。”

      还有一次,妈妈去学校接乔乔,在路上妈妈问: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糟透了,”乔乔回答, “我找不到作业本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感到非常难为情……”妈妈打断了他的话:“你怎么总是这样丢三落四的?说了你多少次了都记不住,该挨批评!今天晚上赶紧把作业重做一遍,明天早上一上学就交给老师,听见了吗?”“嗯。”乔乔闷闷不乐地点了点头。

      乔乔的例子并非个别。在不少家庭中,一旦孩子什么想法想要倾诉时,得到的总不是孩子期望的回答,教育专家将其称为“倾听障碍”。以下就是家庭中常见的几种 “倾听障碍”。

      障碍一:急于给孩子提建议

      在孩子还没有说完(甚至在开口之前)就给出自己的建议,这表明你不是在听,而是在建议。“把事情搞定”也许根本不是对方想要的结果。比如,当乔乔告诉妈妈自己觉得被老师当众批评十分尴尬时,妈妈不等他说完话就建议他怎么做,其实,她并没了解到乔乔内心真正的想法。

      障碍二:总与孩子争论

      如果你只要听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就急于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去管孩子说的其他内容,那么你就是在争论。争论可能包括讽刺和奚落,而经常遭受讽刺和奚落的孩子容易变得敏感而脆弱,或者变得争强好斗。

      障碍三:主观评判孩子谈话的价值

      如果你事先就断定没有必要去听孩子在讲什么(因为他幼稚、单纯),那么你就是在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而听,此时你就是在评判,或者你用过滤的方法去听,只注意你感兴趣的内容,而对其他的话题置之不理。

      障碍四:听孩子谈话时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你只会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倾听上,思绪却在其他问题上游荡。比如,当孩子绘声绘色地向你讲述学校里的事时,你正想着自己工作上的事,心不在焉地应付孩子,失望的孩子恐怕再也没有向你倾诉的欲望了。

      障碍五:与孩子谈话时转移话题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话无聊或让你感到不自在,于是便改变话题,那么你就犯了走题的错误。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玩耍的事时,家长突然问道: “你最近的成绩有没有下降?”试想,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要说的话说完,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如果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和情绪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所思所想所感,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其次,如果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再次,孩子对父母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技能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学会倾听,而且要全神贯注地听。这意味着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必须彻底放下手中的报纸或书,关上电视或者停止玩电脑游戏,并且努力克制批评、贬低、分析或解决当前问题的冲动,更不要事先就想好自己要作何反应。

      此外,专家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父母们最好蹲下来听。如果家长总是站着面对孩子,那么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和理解,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和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你看,爸爸妈妈已经有了一致意见,他们愿意通过沟通来解决他们的矛盾,那你也应该回到你做女儿的位置上,努力成长,去做一个15岁少女应该做的事,比如上学,比如交朋友,比如增强营养,健壮身体等等。”

      熊璇抬起头,看看我,又看看爸爸妈妈,像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妈妈说: “我希望你走出去,发展你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不会再阻拦你。”爸爸说: “我们相信你会有自我约束能力,不会再整天唠叨你。”熊璇的嘴角往上扬了扬,露出一丝甜甜的笑……

      当然,让一个“家囚”孩子重新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还需要很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但是,摆正家庭结构,将孩子从父母矛盾中解救出来,让父母和孩子各就各位,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对夫妻都能做到心心相印,志同道合,亲密融洽。毕竟,感情上的事复杂的因素很多。但是,既为父母就应该努力做一对有效的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