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秀英 家庭承担着让孩子从家庭中分离出去的任务,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家庭以后能够很好地生长 刘:自我管理一直在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上提得比较多。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比较多,也就是孩子接受的被动管理比较多。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父母们往往对此关注得不够。您如何理解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田: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果目标不清楚,就不知道家庭教育该做一些什么。父母对于教育孩子的困惑就在于不知道怎么带孩子,不知道怎么带孩子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该往哪儿带孩子。有人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掌握足够的知识,也有人认为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对家庭教育的目标一定层面的理解,而不是根本。根本是什么呢?根本就是家庭教育承担着让孩子从家庭中分离出去的任务,承担着让孩子走向个体化发展道路的任务。用个概念来讲就是“分离与个体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离开家庭以后能够很好地生长。 家庭教育孩子,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十月怀胎。母亲在孕育孩子的时候,给宫内的孩子提供营养,细心地照顾自己的身体,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永远生活在母体中,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一天离开母体的时候,能够健康地成长。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是如此。家庭环境也就类似于孩子生活的子宫。 自我管理追本求源,追到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分离与个体化。用另外一个操作性的概念说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孩子与父母就无法分离,更谈不上个体化发展。 自我管理的过程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从他人管理走向自我管理的过程。分离与个体化程度越低的人,就越靠近他人管理,靠他人管理自己才能活,没他人管理自己就不行了。分离与个体化任务完成得好的,自我管理所占的比例也就越高。 如果不能分离与个体化,心理学上也有个概念,叫做“共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就是孩子离不开父母,离不开成人。 刘:很多父母的所作所为,好像不愿意让孩子与自己分离。 田:对,现在很多上了大学的孩子,父母还让孩子晚上回家和妈妈一起睡。孩子在应该某种程度上与父母分离的时候,还与父母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那就是害孩子。 家庭现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机会,使孩子成为了一个半拉子的人,或是三分之一的人 刘: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可能承担了除去学习以外孩子应当担负的一切任务。父母觉得孩子只要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管。但是这样做的父母往往发现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也不负责任。孩子学习没有主动性,做作业要父母督促。父母不催着孩子,孩子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学习。 田:分离与个体化,最终是要让孩子自己面对一切。孩子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只有学习一项任务,因此希望孩子只对学习一项任务负责是不行的。孩子面对的是多元的生活,分离与个体化的任务也是多元的。另外,分离与个体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不一样。如果横切一刀的话,涉及到自我管理的内容首先分为生活的自我管理、学习的自我管理、人与人交往的自我管理几个方面。 这是从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来划分的。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面临的领域主要就是生活的领域、工作的领域、社会的领域。对于孩子来说,工作也就是学习,社会主要就是与人的交往。 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是人要生存、要活下来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果生活都不能自我管理的话,其他方面很难能够自我管理。如果买东西都不会买,到医院看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何谈其他能力。家庭现在很大程度一剥夺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发展机会,使孩子成为了一个半拉子的人,或是三分之一的人。生活的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从小去培养。 学习的自我管理就是成年人的工作的自我管理,因为学习就是学生的工作。 人与人交往的自我管理,就是社会,人要在社会上生存。 孩子在这三大领域必须都学会自我管理。如果生活上不能自我管理,那就成了曾经的一个高考状元,考上了大学,但是生活不能自理,还得让母亲来帮着料理生活。学习上不能自我管理,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不知道怎么改善,只能别人推一把,自己进一步。没人推,自己就不动,就不往前走。与人交往上不会自我管理,可能就很难立足于社会。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都会影响其他方面。 从心理学上讲,可以把自我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管理,另一个就是对自己的非认知活动的管理。认知活动的管理对于学生而言,包括注意力的管理、记忆力的管理、思维的管理。这三方面最重要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如果他对学校不适应,主要来自于对学习的不适应。学习上适应了,他这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就解决了。 刘:记忆力也需要管理吗?这种管理也需要学习吗? 田:记忆力的管理也是需要教的,比如如何才能记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非认知的管理首先是情绪的管理。情绪的管理也应该从小训练。情绪的管理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情绪的识别,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高兴不高兴,生气没生气。 刘:是不是也要学会看别人高兴不高兴,情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