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的成才教育

作 者:
感动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独生子女的吃苦教育

      巴顿,因提出并阐明三维构像分析理论,发展了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理论,与另一位科学有共同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

      巴顿生于一个富足之家,并且还是家里的独子,正常来说,这个孩子是集全家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儿。但幸亏巴顿的父亲很明智,这位严父并没有骄纵孩子。而是把他从“蜜罐”中送入“火坑”,才使他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巴顿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并没有聘请家庭教师,而是把他送到了一所军事化管理的封闭式学校,学生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早晨,只要学校的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接下来就是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就要受到惩罚。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学校也要求学生们用凉水洗漱。学校的伙食也就勉强能算得上是“粗茶淡饭”,所以与家里的优裕生活相比较,小巴顿简直就是从“天堂”进入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就更不适应了,每逢星期一早晨要送他去上学的时候,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以后,小巴顿人瘦了许多,他的母亲和姑姑非常心疼他,对他父亲的做法也很不理解,希望他不要再固执下去,给巴顿换一个舒适的环境来学习。但是,巴顿的父亲仍然坚定自己的想法,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独生子女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独立生活,长大以后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毫无主见、凡事依靠别人的“废人”,才有可能做出成就来。

      巴顿长大成人以后回忆起这段寄宿学校的生活来,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这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以后也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让他最终得到了苦尽甘来的硕果。

      可以想象,一个殷实家境中成长起来的纨绔子弟,从小就娇生惯养,一点苦头不能吃、一点委屈都不能受的话,怎能承担科学研究的重任?又怎能耐得住科学研究的辛苦和寂寞呢?正是当时父亲狠下心来,让巴顿从小就得到了锻炼,幸而没有因为独子的身分得到溺爱而成为一个毫无作为的纨绔子弟。明智的家长们,还是向巴顿的严父学习一下,尽管自己的家境殷实、条件很好,也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头吧!

      二、尊重孩子兴趣的尊重教育

      桑格,因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以及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获得1958和1980年两次诺贝尔化学奖。

      出乎人们的意料,两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一直是个表现“平庸”的学生——考试分数通常一般。但是,桑格从小就对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与哥哥一起到野外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共同阅读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籍,并时常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因为热爱生物学,桑格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这方面,所以他的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要远远高于与他同龄的孩子们。但是,生物学当时并不是学校的考核科目,所以这个特殊的爱好对提高小桑格的学习成绩似乎是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他的学习成绩常常处于倒数之列,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很少注意到他。

      虽然这样,桑格的父母也没有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责备他,更没有要求桑格为追求一个好分数好成绩而放弃他自己的爱好,他们对桑格的考试分数高低并不十分在意,仍然任凭他畅游在生物学知识海洋当中,自由吸取知识的营养。儿时对生物学的痴迷爱好,恰恰是他所从事研究的生物化学领域的小小开端。他日后所取得的多项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说与他儿时的爱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那些爱好的深入和发展。

      假设一下,如果桑格的父母当年追求孩子的高分数而让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的话,可能只能平添一个“平庸”的人罢了。桑格的成长过程,对那些过于强调孩子的成绩、排名的家长来说,是很好的一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爱好,并加以引导,最终使孩子的特长发挥出来,走向成功。

      三、贫困家庭的激励教育

      布拉格,因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作的贡献,和他的儿子小布拉格共同获得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拉格出在一个贫苦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常年拮据,父母靠节衣缩食才让他勉强念完小学和中学,所以,布拉格从来不讲究穿戴,不跟同学攀比。常言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布拉格小时候就非常懂事,深知自己每一份学费里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因此他学习一向非常刻苦认真。

      中学毕业后,他被学校保送进了威廉皇家学院。大多数是有钱人家的子女在该院读书,仍然衣衫褴褛的他自然就十分突出了。父亲没钱买鞋给他,便让他带了自己那双穿了很长时间、长得与布拉格的脚很不相称的旧皮鞋去上大学。那些不知贫穷艰辛的富家子弟,见他这般寒酸,不但没有伸出同情和友谊之手,反而经常讥笑、讽刺、奚落他,拿他开心,甚至有人根据他穿的鞋“不合脚”进行“推理”,诬说他的破旧皮鞋是“偷”来的,并将这流言蜚语肆无忌惮地散布,致使学校的学监也听到了。布拉格虽然很生气,心里也曾想过要揍那些造谣的家伙,教训他们一顿。但他更明白,这样的学校里,要是真的和那些富家子弟打起架来,触犯了校规,倒霉的肯定是自己。“好汉不吃眼前亏”,他只好一忍再忍,尽力克制住自己。然而,谣言重复多了别人就会相信是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