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奖赏并行的是惩罚,惩罚就其本身来说,和赏识一样是一种教育手段,并没有对错之分。但这种手段在使用时需要有更高的艺术,否则就很可能起到不良效果。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父母都不怎么懂得惩罚孩子的艺术。他们误以为对孩子吼叫、严厉的责备及体罚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地为人处事,改掉各种毛病。但实际上呢?这些惩罚不但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反而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报复的心理。 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博士说:“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误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儿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 而阿尔伯特·班杜拉博士说:“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并不能教孩子如何正确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出不良行为的念头。” 那么,我们应该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如何把惩罚的目的放在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上来。 打孩子显然不是一种可取的惩罚手段。父母总觉得打孩子收效大,是因为孩子在被打的时候大多表现出一种害怕的神情,有时嘴里还经常喊着“我再也不敢了”、“我一定改正错误”、“妈妈我错了”等话语。但实际上,这些话未必是孩子内心真正的改错愿望,有时只是孩子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还有的父母,看见孩子犯错的时候就狠打,打完以后又心疼,又主动去给孩子道歉,这样做,非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情绪。 只骂孩子不打孩子,也不是一种可取的办法。父母在气头上,骂孩子大多口无遮拦,想起什么骂什么,什么话狠就骂什么,因此常常会骂孩子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这样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肉体上的苦痛,但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极大,会严重地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身上的潜能。在惩罚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受惩罚,接受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保持镇定,认真倾听。设法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全部经过和所有细节是什么。然后,你可以分析和估计孩子这么干的原因:他是受了朋友的蛊惑吗?是他对别人感到嫉妒吗?他是否因为没有朋友而失落?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如果你感觉不能保持平静,那么最好过一会再与孩子谈话。 不要轻易地指责孩子撒谎,除非你已有充分的证据。 ●回顾孩子行为错误的原因 这一步很关键,你要使孩子清楚地懂得了自己做错了事情的原因,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吸取教训。如果父母没有经过这一阶段,直接对孩子做错的事数落不休,或者体罚,孩子可能不会清楚因果之间的联系,这不能让孩子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和敌意。 先问问孩子:“你这样是对还是错?”不要一开始就亮出你自己的观点,而是尽可能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你再心平气和地让孩子知道你的观点以及原因。 小维的爸爸发现孩子从小店里偷了一个电子游戏机,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对话: 爸爸:你认为偷东西是对呢,还是错? 小维:是错的,爸爸。 爸爸:为什么是错的? 小维:会被人抓住。 爸爸:那是个原因,你还能想出别的什么原因来吗? 小维:会被警察抓起来,送到监狱去。 爸爸:还有别的原因吗? 小维:我想你会很不高兴。 爸爸:为什么我会不高兴呢? 小维:因为我拿了别人的东西。 爸爸:说得对,你拿了不属于你的东西,这是不对的。 孩子的是非观念通常有些薄弱,比如小维,他认为不应该偷东西是因为会被抓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就这个教训,让孩子从更深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考虑自己行为的影响,对他人的伤害等等。不要对孩子讲大道理,要从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出发解释问题。 ●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影响 培养道德的一个最好的做法是指出孩子行为对别人带来的影响(“看看,你把她弄哭了”),或者强调受害者的感情(“你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现在不高兴了”)。这样做能促进孩子的道德成长和增强他亲近社会的行为。使用这种方法,重要的技巧就是让孩子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对很年幼的孩子,可以用一种“演戏”的方法,比如告诉他,有人把他最喜欢的玩具拿走了,问他的感觉是什么。对于大些的孩子,则可以跟他深入谈谈,和他分析别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