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孩子相处

作 者:
周曼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笔者身为一个母亲,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此,我愿意通过《家长》杂志“咨询师手记”这个平台,把我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和更多的为人父母者分享。

      一、清楚表达,有效沟通

      1.让孩子认识父母的情绪

      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要学会恰当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免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人常常有一种不自觉的表现,就是对旁人很客气,对愈陌生的人愈有礼貌,而对于自己愈亲密的人反而会给予愈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对亲密的人有要求、有期待,当期待不被满足时,就产生挫折感,引发坏情绪。所以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认识我们的情绪,进而能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美国教育学者爱德穆有一句名言:“父母对孩子的训练,不在于他们能成为多么聪明、多么有成就的人,而是训练他们能与人相处,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能承担行为产生的结果。”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给他们机会,其实他们是能与你配合的。有一天下午,我在房间里休息,我的女儿隔几分钟就进来在我脸上摩挲两下。我问她:“妞妞,你做什么?”她说:“我要把你的脸弄平。”因为她看得出来那天我的脸色不好,所以虽然她在外面玩,但玩得很不安心。因此父母若不能让孩子认识你的情绪,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并且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学会与父母相处,长大后也很难恰当地与别人相处。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来求助的人遇到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比如在他是孩子时,正拿着玩具手枪“砰砰砰”在客厅玩得很高兴,突然妈妈吼一声:“吵死了,到厨房去玩!”他拿着手枪转到厨房,又开始“砰砰砰”,愈玩声音愈大。妈妈又吼一句:“烦死了,不要在厨房玩!”于是他委屈地拿着手枪跑到院子里,不一会儿,又“砰砰砰”玩得忘了妈妈的话。这时妈妈冲出来,“啪!啪!”两个耳光甩上去:“叫你不要玩,听见没有!”当时,他愣在那里,因为不知道妈妈生什么气,他玩手枪到底哪儿错了。等他长大后,可能最害怕、最不知道怎么处理的就是看别人莫名其妙的脸色。

      所以父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如何与父母相处,而不是期待孩子自己体会或猜测我们的情绪。如何做呢?你可以告诉他:“今天妈妈很累了,你可不可以自己玩,不要吵妈妈?”他会懂的,而且会听话。反过来,如果他情绪不好而冒犯到你,他也会懂得道歉:“妈妈,对不起!我今天很烦,刚才对您讲话态度不好。”我们只有与孩子配合、沟通,才不会让孩子默默承受我们的情绪压力。

      2.和孩子单独约会

      孩子往往需要酝酿较长的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他心里的话。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拉着爸爸的衣袖说:“爸爸!来陪我玩。”爸爸说:“孩子!等我办完这件事情。”几年后,孩子又拉着爸爸的衣袖说:“爸爸!陪我去骑脚踏车。”爸爸说:“孩子!等我办完这件事情。”孩子长大后,对爸爸说:“爸爸!我有事和你讨论。”爸爸说:“孩子!等我办完这件事情。”有一天,爸爸办完了所有的事情,对孩子说:“孩子,我有空了。”孩子却说:“爸爸!我要去办事情了。”

      我们常常在无形中将最宝贵的时间放在最琐碎的事情上,却忽略了与孩子的相处。和孩子失去了交心的默契,再好的管教之法,也是徒然。

      尤其是做父亲的人,常常忙得没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似乎每一件事情都比与孩子沟通重要。孩子渐渐长大,直到有一天,父亲有时间和孩子好好交谈时,却发现彼此之间已没有话题可以谈了。所以教育学家劝勉做父亲的人:“如果肯将与孩子沟通当作你的一桩生意或一件要事,就可以大大改善亲子关系。”

      时间是彼此了解的基础,要花时间去培养感情,才能建立沟通的渠道。我常建议父母们:“要和你们的孩子约会,并且是单独的约会。”在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常带他们去逛街、买玩具,然后去吃冰激凌,花时间和他们聊天、相处。长大后他们也常会主动找我:“妈妈,我们去逛街。”在逛街时,他们会告诉我他们的难处、他们的问题,而不是在事情发生后,父母再逼着孩子和他们沟通。

      3.教孩子适当发泄和表达情绪

      孩子小时候,我规定他们一天只能吃两颗糖,常常两颗吃完他们还要,我不给,他们就会哭,我告诉他们:“你们哭可以,可是妈妈还是不给糖!”有时他们遇见一些事情很伤心,我会说:“如果你们要哭,可以到房间哭,哭完了再出来让妈妈抱抱。”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没有情绪,但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4.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长大后的个性是懦弱、平庸、退缩、胆小、没有主张的,那么你尽可以去教训他、制止他,不接受他的意见,不听他独特的想法,压抑他的创造力。我常常想,到底谁比较接近未来,是孩子还是我们?当然,孩子是更接近未来的,而我们属于过去,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钢琴班、美术班、电脑班,但是20年后,我们的孩子究竟如何发展,谁也不晓得。

      虽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规划未来,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好的性格:敢于负责任、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善于与人相处、不怕困难,这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