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家长》杂志开通了“春晖热线”,向广大家长和孩子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作为热线的心理咨询师,自热线开通以来,我接听了数百位家长和孩子的电话,非常了解家长们的困惑和孩子们的心声。借此机会,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体会,谈谈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快乐的、幸福的家长。 一、家长的快乐和幸福从哪里来 宏观上说,只要你有好的心态、好的思维方式,幸福和快乐就会陪伴着你。对家长来说,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了。然而,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好孩子,却是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家长对好孩子的认定标准不同、要求不同,教育方法也因此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每天都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玩儿命,只要孩子得高分,他们就高兴,孩子学习不好或分数低了,他们就着急、生气、不知所措;有的家长在电话里急得直哭:“怎么办呢?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别人的孩子怎么就知道学习,我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笨呢?”有时候他们甚至还打骂孩子;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什么事都替孩子想到了、做到了;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做家长的只要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去做就行了。 作为心理工作者,从事了多年的心理咨询,大量的咨询案例告诉我们,要想培养孩子成为身心健康、能在社会上快乐生存的有用之人,就一定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快乐中享受做父母的幸福。虽然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出现在青春期,但根子却在青春期之前,因此家长要及早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否则等出现了问题,追悔莫及。 二、家长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心理学家曾预言,21世纪人才的竞争已由智力因素的竞争转向非智力因素的竞争。管理学中有几句名言:情商比智商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能力重要,健康比成就重要。在多年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心理不成熟、不能适应社会、情商低、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是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不能融入社会的主要原因。因为家长是将社会信息传递给孩子的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人,因此,家长的情商,即控制情绪的能力,认识自己、激励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融于团队之中的能力,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 例如,有这样一位家长,因工作失误受到了处分,她觉得很冤枉,说是上了别人的当。当时她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她却从那时开始教育孩子“社会上好人太少,人们总是陷害好人、欺负好人”等。孩子就是在家长这种敌视社会、排斥他人的情绪熏染下一天天长大,到了青春期,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特别希望和同学融洽相处并能得到同学的认可,但由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偏差,使他敏感、多疑。在强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下,孩子的心理最终出现了异常。 三、了解弦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的法宝 按照发展心理学原理,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均衡的,处于不同的生理年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内容也随之变化。所以家长不仅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需求,还应该清楚自己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需求,以“成人意识”和孩子建立一种既相互独立、相互尊重,又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共同成长。 1.7~12岁的孩子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初步向逻辑思维发展,应该得到的体验是以稳定的注意力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各项工作的乐趣。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专家所说“能力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如果孩子没有适时得到家长的爱和关注,就会丧失信心,自卑甚至自闭。 2.家长要培养自己的“成人意识”。什么叫“成人意识”?我们首先来比较一下: 孩子:依赖、学习和模仿、顺从和反抗、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我的) 大人:独立、承担责任、专横、做着不得不做的事情。(被动的) 成人:独立、自信、承担责任、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有团队精神。 从以上列举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成人意识”更强调的是尊重和合作。虽然,我们已经为人父母,但在行为方式上未必就是“成人”。例如,当孩子跟我们犟嘴或要跟我们讲理的时候,如果我们具备了“成人意识”,就应该尊重孩子,先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再发表意见引导孩子,而不是立刻阻止孩子,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 四、培养孩子诚实、宽容和遵守纪律的品德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12岁以上的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诚实问题,在这之前,孩子通常还不能完全分辨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想象的。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由模仿性学习到选择性学习的过渡阶段,家长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在咨询中我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母亲平时爱贪小便宜,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经常多拿多占,回家之后还以此向孩子炫耀。后来,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经常偷偷把东西放在口袋里,结果,在一次偷拿东西时,被保安当场抓获。 五、训练和培养孩子的基本沟通能力和技巧是适应社会的根本保证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与他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不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2006年第4期《家长》刊发的我撰写的《怎样排解沟通不良产生的厌学情绪》一文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一名高一的女生,本来学习不错,就因为不会与人沟通,无法适应住宿生活,几次转学,最后险些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