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溺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与家教

内容提要:

前段时间,杨丽娟这个名字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这个疯狂的追星女成为街谈巷议的对象,与此同时,关于溺爱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杨丽娟的父亲为实现女儿的心愿不惜倾家荡产,为女儿筹措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跳海自杀,这些过激的行为,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从杨丽娟现象我们谈谈溺爱,让我们的家长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溺爱孩子后患无穷

      溺爱是罪魁祸首

      13年前杨丽娟还是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据说还是优秀班干部。那年2月的一个晚上,一个奇怪的梦从此把她和刘德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梦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两侧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

      梦醒后,杨丽娟发誓“不见刘德华,决不嫁人”。从此,电视上刘德华的演唱会成了杨丽娟每天的必修课,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从各种娱乐杂志剪贴下来的刘德华的照片。在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生前留下的信件中我们看到:“我的孩子从来不是歌迷,更不是追星,她是从多年的梦中熟悉刘德华,把他当做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一员,像多年不见的大哥一样,见一面而已,不图钱,不图名,不图利。”

      此后,为见刘德华,杨丽娟先后与父母6次进京,3次赴港。高额的费用早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债台高筑。家里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易主,杨勤冀甚至产生了卖肾的念头,因为被告知非法而作罢,整个家庭一直在“流浪”,数次搬家。

      老杨因为结婚晚,又中年得女,对女儿疼爱到了溺爱的地步,女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说一不二,甚至于给女儿端洗脚水都要顶在头顶上,像太监一样毕恭毕敬,女儿洗完脚,老杨身体躬到90度退出来。

      爱开玩笑的邻居张师傅为这还被请进了派出所。一次,见到杨丽娟在发呆,他打趣说“又在等刘德华啊”,结果杨勤冀报警称有醉汉骚扰他们家。

      杨勤冀也曾向张师傅诉苦,女儿只知道喜欢刘德华,也不出去工作。老杨曾托熟人给娟娟找过工作,但过不了几天,她又待在家里了。

      在张师傅眼里,老杨人挺好,就是懦弱,是个书呆子,女儿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他为了帮女儿圆与偶像见面的梦不惜散尽盘缠,导致倾家荡产。

      为了女儿能够在4月18日到香港见偶像,杨父不断为女儿的旅费想办法,还曾到兰州市一家医院,与医生商讨卖肾事宜。医生指出,私自买卖人体器官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只好放弃。由于杨父仍无法凑足旅费,杨丽娟可能被迫取消到香港的计划。杨丽娟自16岁起盲追刘德华,12年来荒废学业,她对刘德华的喜欢不仅仅是痴迷和执著,而是以付出青春为代价的。杨父却认为凑不足钱,女儿就无法去香港了,万一女儿因此出个什么意外,我和老伴可怎么活啊?他一边流泪、一边给刘德华写了一封信函,希望刘德华能见女儿一面。直到最后为帮女儿圆梦而散尽盘缠跳海身亡。

      溺爱的传统由来已久

      溺爱是中国人传统的教育子女方法。因为溺爱培养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当今做父母的都知道对孩子溺爱有害,但到实际当中一切又身不由己,在此,我奉劝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照照镜子”,警诫自己要以科学的爱来使孩子健康成长。

      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无情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道: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有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从孩子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的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袒护”“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自私自利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知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为什么使孩子过“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