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海拉蒂的爸爸和格里的母亲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一朵悲哀的花 海拉蒂今年10岁了,在萨尔马多城上四年级,最近,她迷上了植物,觉得那些花草实在是太美了,便苦苦地哀求爸爸给她买一盆鲜花。 爸爸同意了海拉蒂的请求,趁周末带着海拉蒂到花卉市场买了一盆小花。父亲希望海拉蒂看到小花生长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自己照顾它。于是,父亲和海拉蒂约定,由海拉蒂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最初几天,海拉蒂非常兴奋,每天耐心地给小花浇水,还根据日照的情况,不断给花盆挪动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画出花卉生长的情况。 海拉蒂的父亲看到小海拉蒂这么有责任心,十分满意。可是,没过多久,海拉蒂的父亲发现小海拉蒂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她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了,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盆花快死了。 吃过晚饭,海拉蒂的父亲把海拉蒂叫到阳台,说:“你给花浇水了吗?”海拉蒂低着头说:“没有。”“为什么没有?”“我……”“我们在买花的时候,是怎么说的?由谁负责给这盆花浇水?”海拉蒂沉默不语。“你看,这盆花多么伤心、悲哀!她失去了美丽的叶子变得枯黄,而这都是因为你。”以后的日子里,海拉蒂坚持每天给花浇水,小花不久又恢复了以往漂亮的颜色。 种花养草、养小动物,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增长知识,同时还能增进孩子的责任心。作为家长,一旦我们决定将某件事情交给孩子负责,就要“监督”孩子的行为,而不能采取“不管”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只会滋长孩子的不负责任,使孩子缺乏责任心。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格里没有等到晚上放学,就哭着回到了家,送他回来的是学校里的一个叔叔。格里的母亲萨利特斯问学校里的叔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叔叔说,放学前学生们排队,可格里根本就不好好站,总是蹿来蹿去的,结果不知怎么,就和一个同学起了冲突。老师批评了格里几句,他就开始哇哇地哭个不停,还跟老师嚷嚷:“我没错!我没有打他!”母亲萨利特斯向叔叔道了谢,然后拉着格里进了门。“怎么回事?”萨利特斯看着两眼红红的格里问道。“我不小心和马克撞了一下,结果马克就使劲儿地推我,我踢了他一脚,马克哭了,老师就说我了。”格里脸上挂着两行泪珠,补充说道:“是他先推我的!”听到这里,母亲萨利特斯基本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她语气平和地问格里:“难道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没有!不是我的错!是马克先推我的!”“好,现在我问你,如果你好好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不乱跑,你能不小心撞到别人吗?你没有撞到马克,马克会推你吗?”格里不作声了。“现在你再仔细想想,你一点责任都没有吗?你是男子汉,记住,不要把什么责任都推到别人的身上!遇事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这样对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最后,萨利特斯对儿子格里说了一句话:“你得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格里用力地点了点头。 当你的孩子回来向你诉说在外受到的“委屈”时,你会怎么做?是劈头盖脑地责备孩子一番,还是气愤地带孩子找那个孩子“算账”?萨利特斯夫人的做法,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萨利特斯夫人帮助孩子首先分析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发生误会时,就不会一味地抱怨别人。 那么,你是否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感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坚持让孩子履行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中途放弃,你是否也会认真地教育和指导他? 原载《家庭与家教》(合肥),200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