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不会干家务活儿也没关系。请个保姆就行了。”父母们持如此“见地”,难怪经常看到如此荒诞的报道:《孩子相信手工水饺,慈母花3000元机票钱探儿送水饺》、《新年期间国际快递挤爆棚,父母每人速递40公斤衣食》、《女儿毕业不谙家务,父母陪嫁20万保姆费》…… 社会学家曾在网上给2500名父母们出了一道“实验题”:在孩子考试前夕,让妈妈装病、爸爸“加班”,测一测8~14岁孩子对解决晚饭问题的反应。结果,向父母要钱吃肯德基,根本不管妈妈生病的孩子,占38.4%;去小店买方便面与妈妈同吃的,占17.5%;向长辈求援并抱怨妈妈生病的,占40.2%;而选择自己做饭与妈妈一同享用的,仅占2.1%:还有极少数孩子说父母不会这么巧都出“问题”。正是这个惊人的实验,让众多父母们认识到了“成绩不好的孩子是次品,品德不好的孩子是危险品,而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是废品”,开始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为衣食无忧、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担忧起来…… 父母观点之一:学会自理,年龄不是借口(闻逸天,男,37岁,公务员。孩子9岁。) 在我周围的不少朋友都认为,未满10岁的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很差,“常常帮倒忙——洗碗打坏盘子、玩‘泡泡浴’;拖地不拧干拖把,弄得地板像溜冰场;收拾玩具时,把玩具和拼图堆在一起……还不如自己干省事!等孩子到十二三岁,可以井井有条地干活了,再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吧。”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个良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千万别奢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自己“脱胎换骨”。10岁以后,孩子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已过,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必须与他逐渐滋长的逆反心理作斗争。此时,他们大多迷上了电视和电脑游戏,他们很难从与父母协作的家务劳动中感受到“新奇的挑战性”,产生自豪感了。 因此,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最佳年龄是从四五岁开始。这时,他们有充分的好奇心,学习压力不大,父母有很多时间来锻炼他参与家务劳动,养成爱干活的好习惯,延续“家庭成员应互相照顾和帮忙”的好传统。当然,培养年幼的孩子干家务活,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感觉到他的帮忙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旦他发现所做的事情总是遭到否定,就会对此事不感兴趣了。要想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的兴趣,父母可以;把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孩子不断地体会“我能行,我做好了”的自豪感;和孩子一起做家务,适时夸奖他,让枯燥的劳动变成愉快的亲子时光;给孩子添置“趁手”的劳动工具,划定“家务包干区”,不断强化他的责任意识;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夸奖得越具体越好。 父母观点之二:学会自理,忙碌不是借口(张媛,女,36岁,中学教师。孩子11岁。) 与儿子这一代孩子相比,我们小时候的劳动观念、自理能力都要强得多。妈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家务、学习两手抓。然而现在面对朝夕相处的孙子,妈妈却常常抢着把事情都做完,还替孙子辩解:“现在的孩子多忙呀。除了功课,还要弹琴、画画、学围棋,如果再做家务,就一点儿玩的都没有了!”有了外婆撑腰,我再让儿子干活,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没看我比总理还忙吗?” 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如果有老人“庇护”,孩子是教不好的。从妈妈家搬出来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扭转了孩子“干家务没出息、是钟点工的活儿”的观念。在与儿子的交流中,他渐渐明白了:一个孩子,只有先对家庭和其他家庭成员有责任意识,才能对社会有责任感,成为一个能自理、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人”。干家务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因此,当学习累了,他就会出来活动活动,浇花、拖地、帮我晾晒衣服,让大脑休息一会儿,吸吸氧,为随后的学习补充“能量”。 通过干家务,我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尤其是大扫除及清洁整理、为书房整理“查找目录”、为储藏室建一个“小档案”这样的工作,让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死抠书本的孩子相比,他的数学、物理及语言逻辑知识学得都非常出色。因此,父母别以孩子忙为不干家务找借口。只要孩子每天把打游戏的1/4时间抽出来学习一项“新本领”,就会对孩子的自信心、自理能力有所裨益,使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父母观点之三:学会自理,报酬不是借口(童传俊,男,39岁,营销经理。孩子12岁。) 培养孩子干家务活,要不要给报酬?是我们家里争论较多的问题,在培养旦旦的问题上就有过失败的教训。女儿7岁那年流行滑板车,她一直想要一辆印有热带鱼的超酷滑板,我暗喜,培养“勤快小孩儿”的机会来了!我答应女儿,如果她一个月内主动倒垃圾并为全家人擦皮鞋,就给她买滑板车。女儿受到“物质利诱”,干得超卖力,经常连二楼奶奶家的垃圾也顺便带到楼下。看到女儿如此乖巧,我便在三周后提前兑现了诺言。结果没出三天,女儿就“罢工”了,并为“复工”提出了一个“贪婪”的条件,除非给她买四驱赛车,外加一大套迪斯尼的游戏光盘…… 此事让我开始反省,要不要以“物质诱饵”来鼓动孩子对劳动的兴趣。最后,我发现这条路只能让孩子学会斤斤计较和讨价还价,根本不能唤起孩子对家务劳动的主动意识。我和爱人为此郑重地谈了一次,一致同意必须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女儿出色的表现我们可以给予拥抱、带她去游泳或看电影、陪她滑滑板或打球,但不能再轻易地承诺物质“报酬”了。我们想方设法地告诉她,父母是出自于爱才培养她的自理能力,她做家务不是为了获得好处,而是通过帮助家人,获得家人的肯定和赞赏才是最大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