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家长》杂志进行了一次“家长威信大调查”,结果表明: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正急速下滑。 数据篇:家庭威信呈现危机 ——喜欢父母的孩子不到5% 在回答“你对父母所持的态度”时,6.62%的孩子惧怕父母,56.28%的孩子对父母很反感,13.13%的孩子对父母极度反感或痛恨,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多数孩子不太在意父母的看法 在回答“你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超过50%的孩子选择同学或朋友,近30%的孩子选择老师,约15%的孩子选择父母,5%的孩子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其他长辈。 ——多数孩子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科学 在回答“父母如何教育自己”时,约90%的孩子选择了“家长或采取了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或强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或对孩子的错误放任自流”。近40%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39%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 ——多数孩子认为,父母和他们缺乏沟通 50%以上的孩子反映,父母从来不和他们谈心;超过30%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家长和子女的10次交谈中,往往有五至六次是或轻或重的批评,二至三次是表扬,一次是谈及某项见闻。特别是母亲的谈话,多半是唠唠叨叨的数落,这样的交谈让孩子感到厌烦。 ——约10%的孩子认为,父母的威信缘于父母的个人魅力 60%的孩子认为,父母的威信是靠高压手段确立的,约10%的孩子认为,父母的威信缘于他们的个人魅力。 分析篇:五大因素导致家长威信下降 家长威信的下降令许多家长十分尴尬。那么,家长威信下降的原因何在呢? ——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家长自身的素质是整个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父母威信的基础。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这样说过:“父母威信的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榜样行为,包括父母的工作、思想、习惯等。”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军在谈起为何对父母反感时是这样说的:“晚上,我睡觉时妈妈还在外面打麻将;早上,我上学时妈妈又没有起床。我已经好几天都没和妈妈说过话了。我爸爸的素质更低,他开家长会时竟然穿着拖鞋,而且满嘴脏话,这让我很没有面子。‘小杂碎,这次再考不好,老子一脚踢死你’,这就是爸爸和我的交流方式。”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工作马虎、牢骚满腹:有的家长无所事事,靠打牌或闲聊消磨时光,有的家长心胸狭小,爱与邻居争吵,有的家长不读书报,见识浅薄,经常闹出笑话……这样的家长怎么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呢? ——家庭教育不能保持协调一致 有的家长常常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将矛盾公开化,闹得不可开交,这是家庭教育最忌讳的事情。家长的威信是最经不起这种“内耗”的。如果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那么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论多么合理和正确,都将大打折扣。比如,一个要求孩子学会穿衣、叠被,另一个却说,孩子还小呢,我来帮他,孩子犯了点儿小错,一个认为孩子小,情有可原,另一个却非要孩子深刻反省。家长经常为这些事情发生冲突,会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还学会钻大人的空子,利用大人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家长是很难树立威信的。 ——随意训斥和惩罚孩子 有些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时,训斥和惩罚多于温和的管教,一切都是父辈说了算,孩子只是被捏来捏去的“泥团儿”。对于这一点,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林感受颇深:“我的进步,爸爸永远看不到,可一旦有一点儿退步,爸爸就马上大发雷霆。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爸爸竟然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打我,一点儿也不顾及我的自尊心。更令我反感的是妈妈老拿我跟别人比,我的作业一出错误,妈妈就大嚷:你看某某学习多好,像你这样还想考大学,没门儿!有时一家人正看着电视,妈妈突然会说我不如电视剧里的孩子好,说我跟人家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还叹气说怎么会生出我这样不争气的孩子……这些话总让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其实,通常情况下,家长训斥或惩罚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什么大错;而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使家长不由自主地歇斯底里起来。孩子虽是父母生的,但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果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一味地批评指责,只会令孩子厌烦,父母的威信也就不复存在了。 ——溺爱孩子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只要为孩子献出全部的爱,就能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就能使“第一任教师”的崇高形象永远树立在孩子心目之中。于是,他们将缺乏理智的爱无条件地给予孩子。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不管合理与否,全部满足;孩子犯了错,他们一律无原则地迁就,甚至把孩子的缺点当成优点。结果,他们收获的不是丰收的硕果,而是悔限的苦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一语中的地指出:“对父母铁石心肠的人都生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是啊,“奴仆”又怎能在“皇帝”的心中树立威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