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共同夙愿。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上个好大学,有个美好的未来,可谓是用心良苦。 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家长着急却往往使不上劲。这时,为了放心起见,有些家长只能不惜重金给孩子请个水平高的家教。于是,“高薪家教”和“天价家教”便出现了。然而,“天价家教”真的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吗? 2006年8月,杭州的一位王先生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表示愿意以年薪10万元为两个儿子聘请一名家教,甚至许诺如果能够培养孩子上名牌大学,愿意付100万元作为报酬。王先生说自己有两个儿子,一个15岁上初一,一个16岁上初二。而他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做钢材生意多年,虽然生意做得很顺心,但最怕到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他的孩子成绩太差。近一年来,王先生绞尽脑汁先后聘请了20多位家教,可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去。无奈之下才出高价聘请好的家教,希望重赏之下能有勇夫。 无独有偶,宁夏银川有家媒体,也刊登了这样一则启事:“现有一名高三学生成绩较差,急需有真才实学的老师辅导,辅导期5个月,辅导费每天500元。高考上录取线,额外奖励人民币5万元,上重点大学录取线,奖励10万元,如考上名校,奖励30万元,才学平庸者勿扰……”结果,招聘者的手机都快要被应聘者打爆了。 据了解,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都先后掀起了“天价家教”热,并且热气迅猛升温,向全国各地蔓延。 所谓天价家教,顾名思义,就是高薪聘请家庭教师。这些家长纷纷表示,钱不是问题,只要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投入多少也值得。据悉,许多家庭教师年薪5至8万元不等,有的竟达10万“天价”。 这些高薪聘请家教的家长往往都有个共同特征:—般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很有钱,平时应酬比较多,而且工作也比较忙,很少有时间来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他们都把孩子的前途寄托在了家教的身上,因此不惜重金,来为孩子找一个合适的“领路人”。 三方观点 家长态度: 这钱花得值 张勇(43岁装潢公司经理)平时我们两口子工作太忙了,没时间照顾孩子,孩子的成绩非常不好。情急之下,我们才给他花高价聘请了一个家教,但效果还真不错,孩子学习成绩在一点一点地提高,而且也越来越懂事了,请家教花的这个钱绝对值。 家教不是万能的 李天妈妈(39岁 银行职员)30万元巨额酬金找一个家教?真是令人惊讶。不过,我们可以理解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问题是,家教不是“万能”的。为孩子请一个具有相当素质的家教,通过对孩子全方位的辅导,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但要说在短时间内使成绩大幅提高,比如让一个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考进重点大学,我想可能任何一个家教恐怕都办不到。 只有“天价家教”没有“天才家教” 吴静怡爸爸(37岁 公务员)经济条件富裕,或许能够花大价钱聘请到一位高素质的家教,但却无法使孩子变成天才。其实,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家教,无论其水平多么高,只能在启发学习方面加以引导,如果学生的智力仅限于此,或者主观不努力的话,家教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于事无补。 既不提倡也不制止 刘毅洋(41岁 个体)现在的社会优胜劣汰,高薪聘请家教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高薪聘请家教现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的,还是一切顺其自然最好,既不提倡也不制止。 老师意见: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徐老师(温州某中学):“天价家教”的目标是短期化的,即应对考试,孩子的课余时间将因补课而成为牺牲品,家庭也将成为另一所学校。有些人还担忧,“天价家教”容易使孩子产生过度的优越感,不利于孩子个性的成长。 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却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们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这只是成年人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重金或许可以请来名师,甚至可以换来名校,但是绝对买不来子女的“明天”。 最无辜的人是孩子 李老师(南京某中学):家长出高薪聘请家教,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卸担子、推责任的问题。在“天价家教”这一事件中,最无辜的人是孩子。是否该给孩子请家教,家长应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家长应该多引导,相信孩子能把学习搞好。如果家长真想给孩子找家教,应该多找一些“陪玩家教”、“阅读家教”、“写作家教”、“艺术家教”,培养孩子的学习、写作、阅读兴趣,拓宽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在玩耍中去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张老师(南京某小学):孩子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中,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最大。古代先贤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学专家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都说明了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而很多在工作上忙碌、在事业上打拼的家长,忽视了自己与孩子亲情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行为的发展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于是就通过家教的形式,给孩子找一个家教式的“陪护”,以期“代己教子”。久而久之,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愈发稀少,孩子对父母的认同甚至亲情都会疏远,这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