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功奥秘

——建立良性亲子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培养真正的人(海潮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难道是我错了

      对于我们中国家长,最难接受的观点,莫过于说他错了。

      作为世界上最肯为孩子牺牲的中国家长,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在我们周围,二十几岁的单亲母亲,为不让孩子受委屈,从此不再嫁人是平平常常的事情;三十几岁单亲父亲,怕后妈给孩子气受,从此不再婚娶的事屡见不鲜。这对于西方人来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这种情况下,当孩子教育出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说是他的问题,是他的错误导致的,他会断然否定你的说法。就像一位参加我的家长研习营的家长所说的:“听你这么说,难道是我错了?这怎么可能呢?”

      在我们家长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偏差。当你指出孩子的问题,可能根植于家长,他会激烈地与你争辩:“怎么是我的错呢?咱就说我那孩子,我让他好好学习,可他不学呀;我不让他上网,可是他上呀;我让他上课好好听讲,可是他不听呀;我让他好好做作业,可是他看电视没完呀;我让他收拾房间,可是他偏不做呀;我让他多多看书,可是他却没完没了地给同学打电话;——哎,真是气死人了!而现在你却又说我错了,请问我错在哪里了?难道是我让他干那些坏事了吗?”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潜在的思维模型是单向的,也即“家长是正确的,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家长的天职就是用自己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所以家长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在了叫做“正确”的那把椅子上了,而对于孩子来说那自然就是被放在了叫做“错误”的椅子上了。对于家长来说,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毛病进行批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这还有什么说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那么理直气壮地批评孩子的心理原因。

      根据我的实际调查,很少有家长能够有智慧认识到家长行为与孩子行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双方行为都受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制约。人们没有能力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只是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在我们家长身上,是我们的某些行为导致了孩子的那样行为。

      了解神奇的“关系”

      我们人类既是自然生物又是社会生物,作为自然生物的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个体的人,他们彼此独立不同,而作为社会生物的人,我们应该看到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人,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正是基于此,所以马克思才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从人的行为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人际关系的制约。常识和经验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陌生人面前,我们的行为比较拘谨有礼貌,在熟悉的人面前我们比较自由和放得开;在我们尊敬的人面前,我们的行为比较谦恭,而在尊敬我们的人面前,我们就表现的比较庄严;同样在爱我们欣赏我们的人面前,我们会表现的轻忪自如,说话妙语连珠,而在不接纳我们挑剔批评我们的人面前,我们会浑身不自在,语言笨拙,行动迟缓。为什么同样的我们在不同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当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我们就会明白,作为社会生物,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与周遭的人关系的制约,一方面我们要寻求别人的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就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反应。那些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只要超过一定的时间,他们对我们的看法就固定了,而我们对他们的看法也固定了,至此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就固定了。双方都会按着对对方的“成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双方的行为方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爸爸面前表现得像绵羊一样温顺,而一转身在妈妈面前却表现像像疯狗一样不听话的原因。这个孩子跟爸爸的“关系”,使他表现得温顺,而他与妈妈的。“关系”使得他表现得桀骜不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也非常像五色透明用肉眼看不见的迷宫的墙壁一样,在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当我们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固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就固定了。我们下意识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当我们在考察彼此近距离生活在一起的人们的行为时,比如考察丈夫的行为或妻子的行为,再比如考察孩子的行为,我们必须首先研究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状况,才有可能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真相。否则我们只是一相情愿地主观武断地把某些行为归结为我们想象出来的原因。

      透视孩子的无形生存空间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孩子无形生存空间。由于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看得见它的存在。

      当家长们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彼此双方就会形成对对方固定的印象和看法。在他们之间,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彼此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和看法来预测对方的行为反应,然后再根据这个预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惹了祸,与同学打架或与老师吵架了,不论他是否有理,他只要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为,回家我要是跟我爸妈说了实情,他们根本就不会听我解释,而会对我一顿臭骂或一顿打,这样他回家后,就绝对不会把学校的事情告诉家长,他会千方百计地隐瞒实情。而在我们家长看来,这个孩子撒谎。

      同样的事情,如果这个孩子,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得出结论,回家只要跟爸妈解释清楚了,他们一定会理解并且他们会帮助我分析解决问题,那他回家后会急不可耐地找爸爸或妈妈来说明学校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的文化和习惯使我们单纯地从一个方向看待孩子的行为,几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的所谓“撒谎”行为或“诚实”的行为是由家长的原因引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