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我们的错误;我们只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获得自我控制的力量。 调整情绪是沟通的保证,也是快乐的前提。我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发现,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控制不住情绪。有人说打完孩子,特别心疼,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一位妈妈打了孩子的脸,晚上孩子睡着时,妈妈看到儿子脸上五个红红的指印,特别后悔。可是没过几天,孩子“犯错”,她又火了…… 有—位心理学教授说过:“家庭教育是在感性的环境里运用理性的东西,所以特别难!” 家长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常常听人说是脾气问题,可是我身边的一个志愿者却不是这样看的。她说:“我是急性子,以前我总是和孩子急,和老公发脾气,自从去年参加完培训,我变了,变得能够沉得住气了,能够不发脾气了。” 其实,情绪和认知有很大关系。让我再一次重申前面提到的 ABC理论:—件事情所产生的情绪和结果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当事人对这个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认知水平。 发脾气是因为认知有问题,只有改变认知,才有可能调整情绪,才会有理想的结果。从认知到行为,从行为到结果,这不仅是本书的主线,也是沟通的主线。因此要想处理好情绪必须先从改变认知入手。 1.潜意识的力量 通常我们做事情都是通过大脑司令部下达命令,然后才行动。然而,生气却不同,大脑没有下达生气的指令,就气得不得了。是什么在操纵?当然也是潜意识! 其实,脑代表意识,心代表潜意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潜意识学说及他的冰山理论。请看图,浮在表面的是意识,只占了不到10%,而在冰山下边的是潜意识,占了90%以上。 当代学者周国平认为:“进入意识层面的只是学问,进入无意识层面的才是教养。”—个人不小心就能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潜意识中储存的行为,也叫自动的行为,即习惯。因此说习惯是潜意识层面控制的东西,是不需要意识下达指令的行为,所以人们应非常重视习惯的培养。 因此,人们要想不生气,或者拥有好习惯,应当从潜意识上下工夫。因为情绪是不能控制的,也是控制不了的,只有改变认知,然后输入到潜意识里边去,才能够使情绪变得自然平和。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成绩比上次下降了20分。回到家里,你有什么反应?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般有几种不同的做法: 1.一看分数火气就上来,随后是—顿打骂:“每次总是不认真、马马虎虎,以后这个分数就别来见我!” 2.比较开明的父母会打电话给老师,了解班级这次考试的整体情况。然后对孩子说: “今天老师说你这次只是未发挥好而已,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下次考试一定能够发挥出来。” 3.学过心理学的人,是先接纳情绪,包扎伤口,疏导情绪,然后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成绩下降20分,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这个时候不能火上浇油,应该在接受了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到底成绩为什么会下降?然后针对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 孩子考试没考好,是发脾气或打孩子,还是安慰和鼓励孩子,全是认知问题。之所以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是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努力,孩子有问题。如果换个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站在孩子的知心朋友角度去看,就肯定不会发火了。 2.注意力导致结果 注意力导致结果,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认同?一般说来,注意力改变,结果会跟着改变。 我想问读者,你常常和孩子生气吗?如果是,那么你每天是先看见孩子的优点呢?还是先看见孩子的缺点? 如果你老看孩子的缺点,当然你会生气,但如果你先看见优点还会生气吗?这就是注意力的问题,看你把注意力放在什么方面。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包括我们自己。 有很多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活得真累、真难。”这个观点本身就很负面。其实快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活得轻松愉快还是疲惫痛苦不是外在条件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看法。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常常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把痛苦扩大化。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世界上没有完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一个孩子怎么会没有优点呢?是什么使得我们做父母的看不到孩子身上优点的? 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关键是父母的心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父母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给他们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孩子会非常高兴,会更努力地去发展自己。在和孩子沟通时,找出他们身上值得赞美的东西——凡是优点就夸奖,用你的表情、你的笑容、你的语气、你的语调告诉孩子,你很喜欢他!这样亲子关系就对接上了。孩子感到你接纳他了,他就会和你友好,慢慢地向你敞开心扉,什么都会告诉你。父母的赞美和鼓励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信心是最大的动力,它会使你的孩子表现得更加优秀。 3.问正确的问题 快乐的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问对了问题。你对这个说法认同吗? 心理学家发现—个规律,每个人每天从早晨意识复苏,睁开眼睛醒来,到晚上入睡,大约能问自己上千个问题。 醒来第一个问题大多是:“几点钟了?”“要不要马上起来?”“我可不可以再睡一会儿?”“今天是星期天吗?”接下来我们又会问:“穿什么衣服?”“要不要换换衣服?”“要不要做早饭?”“要不要吃早饭?”等等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