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什么?”“‘习惯’何以值得‘特别关注’”?许多家长对这样的问题,好像都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都能抓住根本和要害,而对于家长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不少的人正在大伤脑筋。在这个课题上,认识问题依然重要,实际运作更加不可忽视。 “习惯”是什么? 习惯,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认识比较早的自身属性之一,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和专家学者都对它有所论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若不知道重复练习这一种或那一种行为可以产生和他的行为相当的性格或习惯,他必定是十足的蠢人。”我国的孔老夫子说得更加精辟:“少成即天性,习惯成自然。”什么叫“习惯成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解释说:“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养成了习惯。他还告诉我们,习惯和能力是关联的。“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哪种能力。还达不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也算不得我们有了哪种能力。” 《现代汉语辞典》对“习惯”一词有两解:一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二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习惯,从其与个人自身利益的关系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来判断,被人们大体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从其所影响的领域,又被分为生活习惯、学习工作习惯、语言习惯等不同类别。我想,从我们现在这个角度来研究“习惯”问题,有三点必须明确:习惯是在习得的基础上因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习惯不易改;但是也能改。让我们来认真理解一下“历史”和大学问家们的论断。波斯人萨迪说:“谁如果养成一种坏习惯,除非到死,永远难改”。但是我国宋代学者陆九渊则认为“积思勉之功,旧习自除。”还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得形象:“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矛盾,其实只是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不同属性罢了。 “习惯”何以值得“特别关注”? “习惯”何以值得“特别关注”?就因为它对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影响巨大而深远。在这方面真知灼见已很多,道理也讲得很清楚。但往往停留在“口头禅”的层次上一—说来说去而不动心思。因此,家长要真正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就必须使自己的认识下深一个层次,使自己真正有新的领悟。 学者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这种自动运作的力量,即习惯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长此以往将使其主体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如果抽象地讲,就是: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 这里有两个要点应该重视:一是“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这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是“学会运作潜意识技巧”,“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这是对“习惯的力量”的充分认识、把握和利用。亚里士多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一两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因为行为优秀是暂时的、偶然的、孤立的,缺乏后继性,只有习惯优秀才会为行为优秀提供制度性的保证。一个人的思想、言语、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就是这样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家长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高尚思想和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铸造学生健全性格的重大任务,让孩子能够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 家长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应该坚持抓“早”、抓“导”、抓“好”。所谓抓“早”,就是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的马卡连柯那句话:“力争从一开始就把一切都做对”。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科学研究表明,养成行为习惯的敏感期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孩子智力迅速发展是在幼儿期,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形成了饮食、起居的各种习惯,它会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暗含着品德行为的萌芽,并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抓“导”应该包括引导、教导和训导多重意思。有人说,只要21天就能养成一种习惯,所以,想培养一种好的习惯,只要坚持21天,剩下的交给“惯性”就可以了。对这话也不能做绝对化的理解,有的习惯即使过于21天,还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而有的坏习惯却并不需要21天就养成了,甚至只需一两次,好的习惯就被取而代之了。因此,习惯的培养还是要费心的,要经常纠正,不能随之自由发展。对于成长中的小孩子更是如此。所谓抓“好”,就是要认真坚持住,务必做到:行动上见实效,好习惯真养成。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四个缺乏,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是后三个缺乏的总根子),第二缺乏坚决的态度(包括对孩子持续的严格要求,和家长自己真正的以身作则),第三缺乏科学的程序,第四缺乏应有的耐心。 对一般家长来说,往往是同时面临两个问题: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张伯苓在其《从小处做起,脚踏实地去创造新生活》一文中说:“改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多用改正工夫,须较养成习惯时加一倍力量,常常地作,屡屡地作,方可成功。”德国人托马斯说:“习惯往往由习惯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