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更直接

作 者:
洪鸿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用语言教育孩子和用行动教育孩子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但是为什么有些口头的教育对孩子起不到作用,为什么行动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呢?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孩子到底应该用语言更多些,还是应该用行动更多些?这个问题困惑着众多的中国家庭。尽管中国有句老话“身教重于言教”,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在巨大的竞争和压力面前,家长们有着自己的苦恼:“我工作了一天,累都累瘪了,还让我和孩子一起学习?”“我现在的最主要任务已经不是学习了,还让我和孩子一样总是拿着书吗?”“我的工作性质就是要在外面跑,交朋友,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我努力做我的事,他不应该努力学习吗?”“如果我总是陪着他一起学习,他形成依赖,我不陪他就不专心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着家长,使得语言教育成为更多父母的教育优选方法。当家长们为孩子的学习和“小毛病”费尽唇舌,苦口婆心,但却“屡战屡败”时,家长郁闷了:“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实际上,教育孩子,语言和行动都很重要,身教和言教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们看到的是,家长有时候将身教和言教分割开来。身教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家长也觉得身教实行起来比较困难,于是就习惯性地用语言进行教育,而如果言语教育不把握住小孩子的特点,再加上办法过于单一,就成为说教。很多人看过一部香港的电影《大话西游》,那里面唐僧就像是一个唠里唠叨的“父母”,而孙悟空正是一个“逆反期”的青少年。面对着“父母”的唠叨,那些话就像苍蝇一样,在孙悟空耳边嗡嗡乱飞,叫得人心烦意乱,听也听不进,躲又躲不开,真想一棒把它打死!难怪有的孩子说,我妈妈唠叨我对我是最大的惩罚!其实孙悟空真想打死的并不是唐僧,而是飘在他头顶的那些唠叨!作为家长的你,看完这段后是否能够理解孩子在面对唠叨时的烦躁和无奈呢?

      言语教育在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行动时,是一种相对省时并快速表达父母态度、教会孩子如何行动的方法。但言语教育过多或者不够恰当,则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

      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沟通,而不是说教

      语言是用来表达爱、关心,并且进行信息沟通的。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的言语表达更多地是指令,甚至责备。“你应该……”“一定要……”“你怎么又…(犯错误了)”这样的句子空前的多。更有的家长把语言当作“武器”,是控制孩子的武器。当他们希望孩子达到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时,就反复地讲道理,并不管孩子怎么想,直到孩子听从了为止。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尽管可能不情愿,但大多数仍会听从父母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强迫自己按父母的要求做,做出的效果当然不会做得太好!他们可能在语言上拗不过父母,但可以用行为表示:“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当着家长的面就做一点,父母不盯着就不做”。这是孩子在强大的父母面前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非暴力不合作”,当然这种方法对他的发展是不利的。而当他们青春期到来时,“说教”这个武器会渐渐失效,孩子可能过度强调自己的权利,并很可能逆反,也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无能。

      孩子既然是我们的至爱,语言为什么不能用来表达爱,而只是用来表达控制呢?

      原因之——父母本身的心态影响沟通

      想想看,你是否经常很累,所以没有时间和他说话?你是否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而拿孩子做“出气筒”?你是否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所以和他“无话可说”?你是否因为他的某些行为而感到生气,所以要教训他?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觉得一股无名火直往头顶蹿时,我们要先辨明:是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还是有我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其中?然后,建议你先放松。我们知道,当人在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是很容易失去公平的,而两个情绪激动的人碰撞在一起就可能引起“大战”。这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背离了教育的目标,而变成了征服。这可能伤害孩子,让他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教育的作用也将失效。所以在开始说话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情绪是语言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原因之二——追求完美

      很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太“懒”,不能经受挫折。可是我们想想:为什么孩子在游戏时从来不懒惰?原因可能是“兴趣”。但兴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成功的体验。那么,在学习上,我们是否关注孩子成功的体验呢?家长更多地关注成功的结果,“结果”高于一切。孩子也许在失败的过程中仍旧有成功的体验,但父母只看到结果,因为结果否定并且忽视孩子努力的过程。孩子变得越来越怕犯错误,而避免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什么也不做。因此有的孩子行动力很差,实际是怕自己做错,而根源在于家长们“结果高于一切”。孩子的成长就像小猫学爬树、小豹子学捕猎一样,可能从树上摔下来,也可能到手的猎物又跑掉了,但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练会生存的本领。如果家长不能忍受孩子在尝试成长中有错误,他们或者一切代劳,培养了“无能儿”;或者过于苛刻,对孩子的一点小差错都过分关注。有些家长自己有焦虑情绪,不能容忍不完美,但如果用孩子的完美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结果只能是孩子的反抗!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小学这个阶段,作为一个人,他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获得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定需要尝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误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只有家长对孩子持接纳的态度,孩子才可能接受自己,这是将来孩子克服自卑、获得自信的基础。

      原因之三——家长的身份的定位

      有一个迷恋网络的孩子说:如果我考了前10名,我爸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求我达到前5名;如果我又达到了,他就把标准提高到前3名;如果我达不到,他就会说“你的能力是有的,就是努力不够!”我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