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紧张了一个学期的孩子们不必早早起床,背起书包匆匆赶往学校,他们可以趁着春节痛痛快快地玩一通,好好放松一下。将近一个月的寒假,中间又有春节,家长少不了带孩子走亲访友、招待宾客,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孩子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之一:进房间先敲门 二年级的当当到伯父家过春节,每天都和堂兄玩得非常高兴,没几天当当就熟悉了伯父家的各个房间。一天晚上,当当忽然想起想让伯父带他和堂兄去图书市场逛逛,赶紧穿上拖鞋推开伯父的卧室,正在电脑前工作的伯父吃了一惊,皱了皱眉头告诉当当明天再说。当当有些不高兴,正准备转身出去,突然听到敲门声,原来堂兄在外面,当当好笑地看着堂兄。不禁问道:“去爸爸妈妈房间还要敲门?” 孩子最早接触的礼节是家庭礼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不仅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也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有些父母认为,进房间敲门是一种礼貌,但在自己家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如果自家人也敲门,那就是客套了。其实即使在家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隐私权,也希望有自己的小小空间。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要仅仅局限在语言上,如让孩子与长辈说话时不能用“哎”“喂”等,还要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当他们进入到学校学习或走上社会时,就不会因不懂礼貌而在许多事情上碰壁或者产生较强的不适应感。 培养方法: ★首先,明确地告诉孩子,进房间先敲门是一个基本礼节,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即使和父母也应该如此,如果父母房间的门关着,想进去要先敲门,得到允许才能进。 ★当孩子不能遵守时,要提醒,尤其是有的孩子已经形成进父母房间不敲门的习惯,也许需要提醒很多次;当孩子做对了的时候,要用语言再加上表情来表示赞赏。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父母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关上卧室的门。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很好奇,常常推开门看一看父母在干什么,慢慢地就会明白这不过是一种习惯,同时,也就逐渐接受了“要敲门”这一礼节。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让他们接受这一礼节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先遵守礼貌,进孩子的房间也先敲敲门,不要搞“突然袭击”,应得到孩子的允许再进去。尊重是互相的,不能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而父母却可以任意而行,家庭成员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的不喜欢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他们往往感觉害怕,也不习惯父母将门关起来,这时家长可以把关门、敲门、开门变成游戏,和孩子一起玩。 好习惯之二:学会礼貌待客 春节期间,有的父母喜欢请一些朋友到家里做客,有时甚至高朋满座。有的孩子人越多就越兴奋,有说有笑,主动跟客人聊天。客人往往也比较喜欢跟他们开玩笑,但部分孩子这时候往往得寸进尺,对客人一点礼貌都没有。有时候让父母感到非常尴尬。还有的孩子则性格内向,看到家里来客人,羞于打招呼,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 培养方法: ★家长可以利用假期,交往机会多,教给孩子适当、得体的招待客人的方法。客人一进门,父母带着孩子迎接客人,把孩子介绍给客人:“这是我的孩子,名字叫(一定要说全名)。”然后向孩子介绍客人,要孩子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客人带了礼物,一定要让孩子双手接过 (这与礼物大小无关,双手表现出一种涵养与尊重),同时说“谢谢”,如果当场打开,最好有几句赞美之辞。 活泼的孩子往往很招人喜欢,客人愿意和他们玩儿,有他们在也可以调节气氛。但有的孩子似乎“人来疯”,非常粘人,家长可以利用他们精力旺盛的特点,让孩子为客人洗苹果、拿糖,为客人讲个故事、跳段舞蹈,既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又让他们知道如何招待客人才是得体的。当客人告辞时,父母应带着孩子送别客人。 好习惯之三:遵守秩序 很多学校里都有宣传语“轻声,慢行,靠右走”,这句话在公共场合同样适用。寒假里林林陪妈妈到银行取钱,很多人乱哄哄地围在取款台旁,一米线内站着好几个人,结果每个人取钱都不方便;逛商店时林林和妈妈乘电梯,大家三三两两有的站左边、有的站右边,工作人员不断提醒:“请大家靠右站”,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扶梯左侧应该预留给有紧急情况的人。 遵守公共秩序是公德心的体现,受益的则是广大公众,也包括我们自己。现代社会,遵守公共秩序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涵养的体现,这些基本的规范,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教育,自觉遵守形成习惯。 培养方法: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并抓住时机主动遵守,做个好榜样,给孩子以活生生的教育。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尤其是春节期间交通紧张,上车非得抢个座儿给孩子,不主动给最需要座位的人让座。孩子耳濡目染,行为方面自然会带着家长的影子。 ★教育无处不在,家长在看到超市工作人员维持扶梯秩序的时候,自觉遵守的同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走右侧?上下楼梯要不要走在右侧?在人行道上要不要走在右侧?还有什么地方需要遵守公共秩序?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谁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