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给我们讲,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也常听到小孩说:“懒得和父母说,说了他们也不理解。” 父母与孩子间的代沟每家都有吗?这种隔膜从小就有吗?显然不是。那么这种隔膜是怎么产生的?能避免吗?如何避免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隔膜的产生: 一,产生代沟的原因:父母与子女隔膜的症结,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每个孩子从小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但大多数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而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的关注是非常在意的,当父母不关注自己时,他们会表现自己的不满,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当看见父母和其他人交谈,而把自己冷落一旁时,小孩总是要大人做这做那,甚至哭闹,而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其实是孩子需要父母关注的表现。 当孩子已逐渐明白事理,不再像幼年时那样无理取闹,他们需要父母关注的表现是:喜欢给父母讲幼儿园或小学发生的事情,喜欢给父母唱老师教的新歌,孜孜不倦地向父母倾诉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但是很多父母会忽略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导致了与孩子的隔膜。 1、父母的冷淡磨灭了孩子倾诉的兴趣。 (1)父母没有安排亲子交流的时间。许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几乎没有接触的时间。亲子间长期缺乏亲密接触,当然也就难以亲密交谈。 (2)父母不愿意听孩子的倾诉。很多父母片面地认为,小孩所讲的是琐事、小事,不值得听,因此忽略听或心不在焉地听,久而久之,小孩就会丧失倾诉的兴趣了。 (3)父母不耐烦听孩子的倾诉:孩子讲个不停,父母司空见惯,缺乏耐心听,甚至以喝斥结束孩子的讲述。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爱向父母倾诉的,是由于父母的处理不当,致使孩子丧失了倾诉的兴趣。小孩既有饮食的饥饿,也有交谈的饥饿,而父母往往只关注了前者,忽略了后者。 2、父母的高压让孩子不情愿交谈。 多数父母认为,只有严加管教,才能防止孩子犯错,特别是对于处在逆反b强的青春期孩子。事实并没这么简单,并非只有青春期才有逆反,逆反也不是青春期的必经阶段。 之所以逆反,必是因为有高压。如果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环境下,就不会有孩子对父母绝对权威挑战的逆反。对于父母的不断斥责与唠叨,孩子最初只是被动接受,甚至是应付,于是,孩子越不听,父母越是重复、念叨。久而久之,孩子更是厌倦,你越这样说,我越不这样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传统的家长制环境下,小孩子没有发言权,父母的强加只能导致孩子更要违背。 3、父母了解孩子的方法不当。 当小孩什么都不告诉父母时,父母急了,于是采取偷看日记、信件等方法。然而,这只能更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父母对自己不信任,从而自己也不再信任父母,而且一旦孩子发现,会耍一些伎俩来避开父母的监视,以致隔膜越来越深。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父母与子女能自愿且乐意地进行“倾心交谈”呢?这是解决两代人隔膜的关键。 二、解决父母与子女隔膜的方法: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与孩子平等交流。 如何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主要在于创建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具体方法是: 1、倾听——满足孩子的“交流饥饿”。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圈和父母的生活圈同样重要,他们每天遇到的“大事”,同样值得关注。父母不能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认为,孩子所遇到的、所讲述的都是小事,而应当以孩子的角度看到,这是孩子“交谈饥饿”的需要,是建立代际亲密关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有些父母也注意倾听,但只注重听的动作,忽略了以怎样一种心理听,应该作何反应,因而也效果甚微。具体地说,倾听要有效果,应做到以下三点: (1)多听,听是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了解孩子自己的看法,了解孩子交的朋友,了解孩子的老师,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总之,通过听,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 (2)如果只是听,而没有任何反应,久而久之,孩子会索然无味,停止讲,不愿讲。犹如成人间的交流,需要心领神会的神情支持,双方才会兴致勃勃地交流。孩子也一样,只有大人饶有兴趣地听,有积极的情感反应,孩子才会更喜欢讲,更滔滔不绝地讲。父母的积极倾听就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也是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极大满足; (3)在倾听的基础上,要参与到孩子的讲述中,以大朋友式的身份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谈话,可对孩子起到意想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当然,要注意,父母不是主角,只是听者,父母应着重于引导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倾诉——让孩子与父母平起平坐。 倾听让孩子感到得到关注,而倾诉则能让孩子感受平等。孩子喜欢父母把自己看作大人,比如小孩打针怕疼,如果我们说:“你好勇敢呀,就像大人一样。”孩子立即会做出一副不怕痛的大人架势。 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是不觉得自己小的,他们渴望能和大人平起平坐的讨论,孩子有这种渴望,而且,孩子也有这个能力。但在父母眼中的孩子是柔弱、单薄、不堪重负的,什么也不懂,大人的事情给孩子讲也没用,因此不愿也不习惯对孩子倾诉什么,或者在倾诉时,只与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与孩子分担自己的忧愁。其实,孩子的潜能巨大,他们不仅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能成为父母的精神支柱。父母应把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告诉孩子,相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