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可惜,我们许多家庭,实在太缺少父性教育。这,就是许许多多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性教育”是帮助孩子建立“主心骨”的教育

      我们自古有“天父地母”、“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美的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孩子们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我们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父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父性教育有许多母性教育不能取代的优势。

      大多数孩子都有对母亲的缠绵和依恋偏向。孩子的这种恋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况,不但加剧了亲子关系向母亲倾斜的趋势,而且造成了“孩子都应该由母亲来抚育”的偏颇认识,使得父亲们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对孩子早期教育的责任一推了之。

      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潜在危机。因为孩子们不仅在婴幼儿阶段(甚至在母体孕育阶段)就需要父亲的抚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需要父亲的直接帮助和影响。儿童疏远父亲的“后遗症”将在孩子的成长中显露出来。而做母亲的,她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这里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母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而父性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所以,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面前则表现得比较兴奋。

      由于母亲的天性倾向于温柔、整洁、宁静,难免对孩子过度保护,也难免爱絮叨、限制过多。孩子的许多非常有益的活动被禁止,小小的“恶作剧”也总被呵斥。他们不能爬树、不能扔石头、不能玩沙、不能和泥巴、不能踢球、不能追逐打闹——他们在母亲的视野下有太多的“不行!”这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性情培养和想象力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父亲们则粗犷、豪放得多!他们鼓励、宽容孩子冒险、探索甚至“恶作剧”,玩一些动作幅度大、看起不那么安全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做母亲的一般是扮演旁观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父亲则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孩子一起玩。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大不一样的。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游戏伙伴,父亲的幽默、粗犷和力量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在游戏中,父亲独立自主、勇敢冒险、创新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会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还会促使孩子乐于运动、探索,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认知技能。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将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趋动、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甚至更幽默诙谐。

      同时,父亲多与孩子在一起还有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孩子正是在父母差异的对比下逐渐了解到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如果父性缺失,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必然会发生混淆。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父亲多多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必然会缓解母亲的压力和负担,这无疑将增进夫妻感情,丰富夫妻生活,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稳定,给孩子成长提供一个更良好的环境。

      可见,父性教育有其特殊的优势,是母性教育不可替代的。

      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缺失有关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其他问题与之相联系。比如,较少接触爸爸的婴儿许多技能发展比较迟缓,长大后情绪变化较为激烈,易冲动,自我控制较差,自尊心低,人际关系紧张,反社会行为较多等等。不论是大学生自杀还是暴力行为,都反映了父性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单纯的母性教育容易变得偏狭,需要父性教育与其互补。

      北京动物园曾经出现过“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个事件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父性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人格发展潜藏的极端危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