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 日前,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先报告了三个事实。 他说,在国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繁荣”的网吧业。国内有的城市盖起了几层楼的网吧,而且总是人满为患,生意兴隆。 当许多家长控诉“网络害了孩子”时,高文斌博士对国内外网络成瘾现象所做的比较却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孩子会迷恋网络?为什么网瘾会找上中国孩子?帮助网络成瘾的孩子该从哪里下手? 三大缺失,使网络成为替代品 高文斌博士说,研究网瘾首先要回答“网络给了青少年什么”。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营养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但是,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青少年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 高博士说,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 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缺失。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帮助他们长大。第三个缺失是同伴的缺失。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 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 警惕从学习成瘾到网络成瘾 高文斌博士认为,青少年中真正网络“成瘾”的比例并没有一般所说的那么高。 高博士把网络使用者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健康使用者,他们不会因为上网而影响社会功能的发挥。第二类是高危人群。高博士说,这样的人往往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些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出于内在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业成绩获得各种心理需求。第三类是网络使用障碍者。这些人虽然上网时间很长,几乎每天都要上网,但还能控制使用的极限度,比如考试前他会停止上网去学习。第四类就是网络成瘾者。这些人大约只占2%,他们需要进行心理干预。 高博士说,我国目前青少年有很多属于第三类而不是第四类。对他们进行矫治,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己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有利于状况的全面改善。尤其是青少年自身具有一定的行为调控能力,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这股自身的强大力量会帮助他们自己走出网络迷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