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访何立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何立婴: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

      父母生活态度和向孩子传达的恰当期望是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因素

      弓: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教育,没怎么管孩子,孩子也成才了;有的父母本身受过良好教育,或者花了很多时间管教孩子,也没管好。怎么看待这样的现实呢?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父母,是不是—定要学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呢?

      何:实际上,我们找不到一种分类指标,什么样的父母,做什么样的事,孩子就—定能成才。有些父母文化水平高,看了很多书,孩子未必好。而有一些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孩子却非常好,都成为博士。

      从教育方法上讲,很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钢琴家郎朗的爸爸用打的办法,孩子也成才了。而有时就行不通,父母可能会把孩子打死或者迫使孩子离家出走。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首先父母对孩子有基本期望和要求。如果父母不期望孩子好,孩子肯定不会好。期望本身一定要有,但是这个期望要考虑到孩子的素质。孩子的素质决定了什么是恰当的期望。

      其次,在教育当中给孩子传授的有关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很重要,而不是父母能辅导孩子多少功课。我体会最深是价值观念,国际上也有相关的研究。研究者把同样的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分成两组,区分的依据是他们的孩子是否考上大学。研究者去了解这些父母,发现父母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个组的父母觉得:我天生就是这个命,能活着就行。他们不了解大学是什么样的,对社会秩序本身也缺少认识。这些父母生活在底层,有饭吃能生活就不错了,所以只满足孩子有一个生活的着落就行了。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孩子并不想上大学。另外一组的父母也很贫困,但是孩子能上大学。这些父母的心理是:深知受教育的程度和未来的生活密切相关,为自己当年没有机会上大学而感到遗憾。他们仰慕知识和学问,虽然身处底层,却向往受到良好教育。父母把这种向往和认识,或者是一种遗憾都传达给孩子,在生活中时时会表露出来。所以,孩子向往知识,努力学习。

      可以说,这些才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我见到有些教授的孩子并不爱学习,因为教授本身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一种认同,觉得自己学了半天还不如做生意的有钱。这些观点无形中都会传达给孩子。当这些父母看到孩子长大后不爱学习而生气时,孩子会反驳:我不想像你们那么累!

      弓:这样看来,不管父母学历高低,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所表达的对自己目前状态的态度和感受,孩子是能够体会到的。这种感受是一种时时刻刻表露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

      何:一些父母虽然生活贫困艰辛,但是诚实劳动,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所以,他们的孩子能够逐步养成这样的态度,再加上对知识的仰慕和追求,以及父母传达的适当期望,这些孩子就比较容易成才。

      弓: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这样的说法:好父母不一定要懂教育,自身的素质更重要。

      何:这很难说,如果父母明白一点教育更好。这种明白不是教条的,要真懂,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教育上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就连教训都没有。每个孩子都是试验。那些多子女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上是有变化的。她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是我们现在不能。每位母亲都有一种遗憾,有的妈妈说:我特想把孩子作废重新来一个。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学习一些教育知识比自己摸索更好。但是,决不能只学一些皮毛,生搬硬套,还不如不学呢!

      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适合孩子,以及孩子周围的家庭环境如何

      弓:现在,很多父母借鉴别人的家教经验,一种是普通人家的经验,另一种是名人的经验。这些父母以为自己照着做了,孩子就能变成一种什么状态。比如,读古代经典有益,杨振宁从小读《孟子》,我的孩子也要读。其实,很多情况是不可这样简单比较的,因为家庭的背景完全不一样。您的看法呢?

      何:大家想教育好孩子是正常的,可以看一些教子经验或者方法理论。目前,这类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育理论书,是抽象到理论水平的。当然正因为抽象,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把它们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会是最有用的。有的人对理论没有兴趣,愿意把理论简化成可操作的方法。但是,理论一旦变成可操作的、具体的方法,就容易被—些父母不顾环境地随意搬到孩子身上。

      另一种是名人家教经验或者像刘亦婷这样的典型案例。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情况,已经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了,没有告诉读者家里的背景如何。因为环境和背景对他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外人把书中的方法硬搬到自己家就不行,因为你们家没有人家的背景。而这一切在书里往往没有全部说明。

      因此,我们生搬硬套书里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不奏效的。但是如果能看明白,找到最本质的原则,这些书都一样,因为它揭示的道理是—样的。能否成功,就是看这些教育方法是不是适合你的孩子,以及你周围的环境如何。国外很重视中国的书香门第,觉得自动就能出人才。我记得姜昆谈论吴欢(吴祖光的孩子)时说,吴欢从来没有练过书法,操起笔来就写。我看过吴欢的字,比一般人要好。姜昆很惊讶,说,我从来没见过你练字,怎么还能写得不错。吴欢说:我从小就在爷爷的书桌上爬,至少我也从那儿爬过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耳濡目染。这种家庭的氛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