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长:从小“放飞”孩子

作 者:
曹曹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说:“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精神独处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人只有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的环境下,才能阅读、思考和创新,才能心灵交流产生灵感。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德国:大胆鼓励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在不经意间启发你。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通过协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终取得他们的同意。另外,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用理性取得共识”。

      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德国人还注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希望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决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的能力更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和孩子探讨其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德国人还注重孩子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而决不会轻易将答案告诉他们。

      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法国: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财商”

      在法国家庭里,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财商”是法国家庭教育的主要部分之一。法国孩子较早拥有自己掌握的零用钱。统计显示,在当今的法国,6岁的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在高中学习时,获取的年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比起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来都要高出一截。并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还会划入一笔钱,而且一般并非区区几十或几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也是十分少见的。当然,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法国家长都会及时地做出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

      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大多并不会大动肝火对孩子横加责备,而会与孩子商议其独立账户必须保留的金额的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把瑞士军刀、一件火车模型,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须储蓄上一年半载的大目标。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无论是否合理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对于孩子的财务状况,负责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来,孩子在学会量入为出的同时还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辩证的得失观。

      当然也有生性节俭的孩子对于自己账户上的钱财格外看重,生活中尽量缩小开支。此时家长通常会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这样的孩子勇敢地有计划地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啦,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啦,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啦,等等。因为在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国人看来,只知积攒钱财而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财奴”式的消费理念同样是要不得的。

      澳大利亚:经常给孩子来点“惩罚”

      早听说过澳大利亚人在育儿方面对孩子比较“残酷”,经常给孩子来点“惩罚”,去年有幸耳闻目睹,方知其中原委。澳洲人认为:“对孩子不能娇生惯养,否则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

      早上,澳大利亚孩子自己听闹钟起床;自己做早餐和准备午餐盒饭。另外,留出足够的时间赶校车或公共汽车。除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外,家长不接送孩子上下学。周一至周五上学期间,孩子起床后要将床铺整理好。如果发现孩子没这么做,父母就会在放学后给一点小“惩罚”,比如到湖边跑一个小时。

      澳大利亚家长虽然经常“惩罚”孩子,但他们的“惩罚”并不是去打骂孩子,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惩罚”孩子负担家务活任务,只是间接地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出去跑步,是锻炼孩子的身体……

      在澳大利亚,父母喜欢带孩子去海滩。稍大一点的孩子跟着父母下海冲浪,呛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父母最多也只是为其拍拍背,便鼓励孩子再次下海去搏击风浪。某日到海滩散步,在远处看见一个孩子冲浪回旋时摔了跟头,我便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救人!”而正在近处的孩子的父母却不慌不忙:“那是浅水,淹不死人……他应该自己爬起来!”

      英国:边吃饭边教育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英国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让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诗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