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为出国留学而煞费苦心之时,一个才20岁的年轻人,却被美国耶鲁大学等八所知名学校热烈“追逐”。在经过慎重抉择之后,情定耶鲁,他也因此成为耶鲁大学物理学院2006年在中国录取的惟一一位博士研究生。耶鲁大学给他发来的通知,表明了这所大学的爱才之心:学校为其提供为期5年的全免学杂费和各类完善保险,并且每年发给不低于25500美元的全额奖学金资助(参加助研另付报酬)。 这位广受欢迎的学子,就是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的杨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06年度的优秀毕业生。近日,在杨承即将飞赴美国的前夕,记者来到了杨家。 与杨承交谈,犹如与一位哲学家在聊天。如果中间竖着一道屏风,你会以为与你畅谈的是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学者。一番交谈,你便能找到八所美国名校为何会如此垂青他的原因。 一个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有着其成长的环境。同杨承父母闲谈,记者发现,为了杨承的成才,杨家人早就设计出了一个从0岁开始的育才计划,尽管这一切无法详细地记录在纸上,却体现在杨家人对杨承培养的生活细节中。 正是这些细节,诠释着杨承成才的秘密。 育才计划从小开始 1983年杨学民和陈莉萍这对中学同学结为夫妻。1985年12月,陈莉萍生下了杨承。杨学民开始实施着对儿子的培养计划。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是在幼儿园。杨学民对衡阳市区的一些幼儿园进行了“明查暗访”,当时有两家幼儿园在衡阳市很有名。杨学民没有选择最有名气的一家,而是选择了衡阳市教委幼儿园。 谈到当时的选择时,杨学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到那家最有名的幼儿园考察时,发现那里的教师年龄都偏大,而市教委幼儿园尽管当时名气不是太大,但那里大多都是年轻老师。年轻人活拨开朗,与幼儿容易沟通一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考察完这家幼儿园后,却发现自己住的地方离幼儿园太远,不便于接送孩子。 杨学民夫妇工作都忙,这就成了一大难题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学民采用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方式,如孟母迁徙一样,开始择邻而居。他到处打听,终于得知市教委幼儿园旁有位熟人住在那里,尽管自己那套房大一些,位置也好些,他仍同熟人换了房。 杨承于是顺利地进入衡阳市教委幼儿园,在那里,杨承得以快乐成长。 1991年9月,五岁多的杨承进入衡阳市人民路小学,杨学民夫妇开始培养儿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杨学民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起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杨承上学不久,父母就给他划了一条“高压线”:晚上九点之前,要做好一切事务,九点一到,就得上床休息。对于这条规矩,陈莉萍有着自己的解释:小孩是长身体的时候,足够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充足的睡眠,每天早晨7点,他们将早饭做好后,才叫醒儿子。 杨学民夫妇对这一规矩的执行是丝毫不动摇的。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前一天,老师布置了较多的作业,在晚上九点之前,杨承没有写完,向父母恳求做完再睡。杨学民坚决不同意。 陈莉萍安慰儿子:“考试靠的是平时功夫,临时抱佛脚是考不出好成绩的,何况休息好,更有利于考试。你没完成作业,我们会同老师讲清原因,你安心睡。” 自此以后,杨承从不敢违背这一规矩,每天回来都是先做好作业。 除了制订作息制度之外,杨学民夫妇还给儿子一种要求,学习要先行一步。每年假期,他们都会借来上一年级的教材,让孩子先自己学习。对这一点,今天的杨承身受其益。在谈及这一方法时,他说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先行一步,就相当于在起跑点上前进一步,起跑点上前进一步,离成功就进了一大步。因为你预习了功课,在班上就会显出优势,老师会关注你,自己也增加了兴趣,学习的动力更大,效果也就会更好。” 这种“先行一步”的方法,使曾经成绩一般的杨承,在五年级开始有了飞速的变化。五年下学期时,陈莉萍照例将六年级的课本借来给他看。假期中,杨承对父母说,六年级的课本都学完了,六年级读什么呢? 儿子这句反问,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带着儿子参加了衡阳市两所知名中学的考试,没想到两所中学都决定录取他。就这样,杨承从五年级直接升入衡阳市八中。 对孩子的培养,杨学民夫妇一直是顺其自然。 在杨学民的最初设计中,他们曾有过这样的念头:让儿子学会一门艺术,掌握一门外语或拥有一种体育技能。然而,杨承并不感兴趣,两人也就不再勉强。杨举民对此有着自己的解释:“苏格拉底先生说得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杨承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杨学民发现他有信手涂鸦的习惯,便及时引导儿子学素描、练写生,最终让他爱上了国画。杨承对文学和历史的酷爱也是水到渠成。在他的儿童时代,每天入睡前,父母都要轮流给他讲故事、读古诗、念散文,以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和记忆功底。 不让孩子成书呆子 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杨学民夫妇在倡导学习时,更注重对生活能力的培养。 “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书呆子。”杨学民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