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了名牌学校,孩子成长并不如愿 一次,我到外区的一所学校讲座,讲座完毕,一位女教师急匆匆地走上讲台,恳请我给她五分钟时间,她想咨询一个问题。看着她满含忧虑的眼睛,我答应了。她说:“我是中学教师,也是个不错的班主任,多难弄的学生我都有办法。可是,我自己的儿子出了问题,我却不知所措……”说着,她哽咽起来,泪水失控地往外涌。我内心的同情和好奇同时被撩起——什么样的难题会逼得这位能干的女教师如此伤心无奈?后面的叙述,让我弄清了她的苦恼:她儿子在本区最有名的一所小学就读,一年级时品学兼优、人见人夸,到了二年级,突然变成品行顽劣、无心向学的后进生。儿子怎么变得这么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她该怎么拯救她的孩子? 因为送我回程的小车已在外等候,我把家里的电话号码留给了那位女教师,约她晚上在电话里再谈。 当天晚上,我们聊了好久。我首先询问,从一年级到二年级这段时间里,儿子是否得过大病?她立刻懂得了我的意思,一再对我说,儿子没有得过大病,儿子智力绝对没有问题,从幼儿园起,她儿子就参加过书法、美术等各种兴趣班,学习效率总是比其他同龄孩子高。 我又问,那么这段时间里,家庭是否发生过大的变故?她也立刻否定了,并且告诉我,他们夫妇都是中学教师,都是学校的骨干,关系一直很和睦,只是太忙,对儿子可能照顾不周,但是儿子上了二年级,对他的关心反而比一年级时更多了些。 那么,儿子所在的学校、班级发生过变化吗?我继续问。她似乎得到了启发,说:“对,到了二年级,班主任挨了,英语老师也换了。这两个老师都很负责,但是,性格和原来的两位老师不太一样。” “性格上有什么不一样?”我追问。 “好像不太喜欢活泼好动的孩子,我儿子性格外向,上课发言积极,有时爱插嘴,但是,因为他聪明,一年级的那个班主任喜欢他,对他很宽容。二年级的这个班主任比较严格,英语老师也很刻板,纪律抓得很紧,我儿子经常因为不能严格遵守纪律遭到批评。” “你儿子在家里说没说过评论老师的话语?” 她想了想说:“有,他对现在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很有抵触情绪。对了,他成绩最先下滑的就是英语,后来,变成所有的科目都大幅度下降。再后来,发展到不愿做作业、不愿去上学的地步。我经常被儿子的班主任叫到学校去,每次去,所有的任课老师都会来告我儿子的状。去的次数多了,我才知道,他不仅被老师批评,还曾被老师赶出教室罚站。当我听到这些情况时,真恨不能挖个洞钻下去!” 最后,她愁肠百结地说:“现在该怎么办?原以为给儿子找个好学校就可以省心了,没想到名牌学校也不是保险箱。我们也想过转学,为孩子换一个教育环境,但是一想到当初是千方百计托人才进的这所学校,又有些心不甘;再说,万一换了学校还是有问题,那怎么办?” 二、“教育生态字”,换个视角寻找问题根源 有教育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给我们丰富的启示。植物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生态环境,人也是一样。人是最为复杂的生命体,他和周围环境有着多重联系。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借用这一视角,可以很好地说明教育过程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使用“教育生态”这个概念时,一般有两种角度,一种是宏观角度,指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另一种是微观角度,指身处教育中的人与周围多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本文是从微观的角度使用这个概念的。教育生态学主张将每一个学生看做活生生的生命体,教育要从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出发,提供最能满足他成长需要的教育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将一个孩子的成长看做是一种孤立的过程,不能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仅仅归结到孩子个人身上,要从他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寻找根源。 有学者提出“三重生态”的概念,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三重生态”之中的一个生态因子。我觉得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观察孩子在学校的生存状态,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学校的“三重生态”,可以分为外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外生态”是指生活在学校中的人与学校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学校环境是一种人工的物质文化环境,一个绿化覆盖率高、布局合理精当、充分人文化的校园环境,会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不仅感受到舒适、自如,而且受到文化熏染,从而激起心理上的愉悦感、满足感和丰富感,他会初步爱上这个学校。 “类生态”是指一个人和他所属群体之间关系。在学校里,主要是指学生和他所在班级群体的关系,包括他和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在小学和初中,教师对于班级群体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教师对某个孩子的评价,往往会影响这个孩子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如果一个孩子被教师赏识,他往往就会在班级群体中拥有人缘和享有威信,他的类生态体验就会良好;如果一个孩子不被教师赏识,或者经常受到教师批评,那么,他也往往会受到同学的鄙视和冷落,他的类生态体验就会十分糟糕。 “内生态”是指人的内部心理环境。良好的“外生态体验”或者良好的“类生态体验”都可以使人的“内生态”产生和谐愉悦的变化。一个人如果拥有良好的“内生态”,也会使他的“外生态体验”和“类生态体验”更加积极。但是,两者相比,“类生态”对于人的“内生态”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健全人格的核心。一个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人,他的心灵是平衡的、和谐的;一个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他的内心就会失去平衡与和谐,产生心理紊乱。人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是从他的类生态体验中得到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处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产生自我满意感,因而会有和谐的“内生态”;反之,一个人如果处在冲突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感,从而导致“内生态”失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