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07)02-0001-07 0 引言 近十余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有力地保障和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经过中外专家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我们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3个方面,对中国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借鉴国际可持续交通发展经验,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的建议,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应对四大挑战,实施六项政策”。 1 中国实施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紧迫性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需求给交通运输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资源环境压力和公平、安全问题凸显,也使交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图1的微笑曲线表明,随着机动性的提高,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通常会有所下降,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新的途径,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运输需求的同时,实现交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切实转变运输增长方式和交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妥善地应对以下4个方面的挑战。
图1 交通运输发展的关系模型 1.1 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 交通运输服务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满足旅客、货主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全体民众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为他们提供便捷、舒适、零换乘、合理价格等服务;要建立起无缝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为货主提供有市场竞争力价格的快捷、可靠、高效、门对门的服务。 1.2 体现交通公平,使交通发展惠及全体民众 交通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民众,就要从解决车辆的交通问题转变为如何改善“人”的出行环境和货物的有效流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体现公平,优先满足大多数人的交通需求,发展大众化的交通方式,关注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改善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交通状况。 1.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交通 中国的石油资源十分短缺。交通部门石油消耗量在终端产品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燃油经济性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岸线资源有限,能源和国土资源[1]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交通[2]。 1.4 减少交通污染,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化,城市交通噪声超标严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备受关注,特别是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交通发展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已经从单纯的环境污染问题转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 发展可持续交通的国际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约束的加剧,发达国家认识到发展交通运输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缓解运力不足的供需矛盾,而是在解决人和物的移动时如何处理好运输能力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焦点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方面重新审视并调整交通发展战略,采取经济、法规和技术等综合措施,保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健康平衡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推进城市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以机动车节能、替代能源和减少污染为手段,实现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国外关于可持续交通发展问题的经验与实践以为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2.1 根据可持续交通的目标,调整交通发展战略 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后,调整了国家或区域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交通运输发展的焦点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体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尤其要注重满足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交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保障客货运输安全,支持国家安全战略;减少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减轻交通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交通发展对外部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减轻交通运输对外来燃料的依赖程度。 2.2 “大交通”的管理格局成为交通行业管理的普遍模式 为了适应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发展规划、行业管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监督等方面协调的需要,发达国家都普遍从各种运输方式分部门管理发展到全部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部分国家还涵盖到对国土、安全、环保、旅游等部门的综合管理,逐步形成了“大交通”的管理格局,建立了综合运输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