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07)04-0018-04 一、现阶段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耕地主要是指经过人类开垦与培育,并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具体来说则包括了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及其它树木的土地和耕种时间在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涂)。[1]根据利用状况,其又可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五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农业的基础,耕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态势均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一)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之情况并存 我国耕地资源虽总量较大,但数量上不足之问题却也十分明显:一方面从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来看,中国仅为 13.7%,远低于印度的49.4%、法国的33.2%、英国的 24.9%以及美国的18.7%;另一方面,受人口因素影响,我国的人均耕地,1996年为0.106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2.5、印度的1/1.6、美国的1/6.5、俄罗斯的1/8.4、加拿大的1/14.5以及澳大利亚的1/26。不仅如此,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人均耕地仍有下降之趋势(据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的人均耕地便降为了0.1公顷)。[2]耕地资源数量上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除了数量上的不足之外,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的威胁也不容忽视。具体说来,质量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耕地中的中低产地比重大。据1992年农业部土肥总站依据全国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确定的中低产田标准所作的分析,全国共有中产耕地30207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0.3%;低产耕地50239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1%,两者合计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1.3%。[3]如此大的中低产耕地比重,基本上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总体的生产力及其产投比。第二,耕地资源养分含量低且水土匹配条件亦差。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耕地有机质含量大于30克/千克的就有1405.3千公顷,占被统计耕地面积的 15.06%;有机质含量在10克/千克~30克/千克之间的有55026千公顷,占被统计面积的59.08%。另外,在被统计面积中,耕层土壤含氮量小于或等于0.75克/千克的土壤约占1/3,含磷中等和缺乏磷的耕地面积达80%以上。[4]近些年来,我国虽已逐渐注重耕地的养分投入量以提高耕地的养分平衡指数。然而,片面强调提高化肥投入量来改变耕地的养分平衡状况,又势必影响到粮食的品质、耕地土壤物理性状以及环境质量。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虽只占全国的38%,但水资源量却占了80%以上;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量虽不足全国的20%,但耕地却占全国的62%左右;在被统计的耕地中,有47%的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缓坡耕地以及大于25度的陡坡地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3%,水土匹配条件差直接影响到了耕地资源的质量与生产能力。第三,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尚存不断恶化之趋势。由于受大气污染、水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固体物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受破坏之情况触目惊心。据统计,全国仅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即达4000千公顷,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 1866.7千公顷,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面积亦达2700多千公顷。因污染及其所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又导致全国粮食减产近12.5亿公斤,污染粮食25亿公斤以上。[5]其实,伴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如果不加强改善生态环境工作的力度,耕地质量下降之趋势已是很难控制的了。 (二)后备资源短缺且改良与开发的难度大 我国虽国地总面积大,但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却十分短缺。原因在于:我国不仅山地与荒地面积广,宜垦土地本就有限,再加之受水热匹配条件的限制,宜垦土地也就更为稀缺;此外,现有耕地中又有60~70%的面积深受侵蚀、渍涝、盐碱、板结、砾石潜育层、砂桨层等因素的制约,开发利用起来不仅难度大,而且也需投入很大资金、技术与人力。[6]不仅如此,尽管我国已推行了耕地资源总量的动态平衡原则,然而由于减少的耕地大多为优质地,因此,在边远地区新垦耕地只能是得不偿失。从结构上看,耕地减少中水田所占比重较大;从地域分布上看,耕地减少又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地区;从用地方式上看,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还是非农的建设用地,均是以牺牲优质耕地资源为代价,更何况边远地区的垦植活动,又易于引发较大的生态灾害,最终又有可能秧及到发达地区。 (三)耕地的较高利用程度与严重的闲置浪费情况并存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再加之非农建设用地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以及在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农业结构调整时又损失了大量耕地。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程度一直较高。这种情况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耕地的复种指数较高,除东北、西北地区受气候影响而复种指数低外,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的平均复种指数达 200%以上(如福建为242.5%、江西为257.78%);即或是从全国的总体水平上看,1995年全国的复种指数也高达 157.8%。[7]应该说,往后若无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复种指数的提高定会是相当困难的;另一方面是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单产水平较高,只不过从现有投入水平与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上看,单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照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与难度。尽管我国的耕地资源紧张已成不争之现实,然而由于法制不健全以及耕地的用途管制失控,往往又极易引发耕地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一方面,受比较利益机制的驱动,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损失了大量耕地(以 1994年为证,这一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23275公顷,其中与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即达77128公顷,占减少总量的 62.6%),[8]而且受市场变化与价格调整的影响,结构调整后的耕地又有许多处于闲置状况。另一方面非农建设用地的粗放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例如,现有的城镇建设用地中,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3左右,40%左右为低效利用,5%的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也大致有 50%左右为低效利用,10~15%的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全国相当多的耕地零碎不规整,又导致了闲散地、废沟塘、取土坑、田间道路面积过多(据调查,田坎面积即达1247公顷、沟渠面积487万公顷、田间道路面积667万公顷,分别超过土地集约水平中等国家的1倍、1.5倍、2倍以上)。还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省份在国家已冻结非农建设用地的情况下,一年仍批准重点工程上千个;有的地区在公路两侧大搞五十米绿化带,盲目追求与建设大都市、大马路、大广场等,这些无形中均引发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