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各地掀起了申报世界遗产的高潮,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两项世界遗产,而且其中一项必须是自然遗产,因此申报世界遗产变得非常困难。建设部今年公布了中国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华山、衡山、嵩山榜上有名。面对国内各地申遗的白热化竞争,也为了能让五岳尽快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提出了联合扩展申遗的办法,即四岳作为已经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东岳泰山的扩展项目申报世界遗产。但是,联合扩展申遗的意义不仅在于四岳能尽快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在于五岳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疆域坐标和国土象征,五岳的范围是九州、神州、华夏地域的又一表达,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因此,五岳理应作为一项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岳是一个文化的整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五岳的起源与发展 五岳的得名,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岳”在那时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可见“四岳”指的是尧的四个大臣。司马迁对“四岳”加了注释——集解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后来便把主管大山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 记载“四岳”最早的古籍是《尚书》。《尚书·虞书·舜典第二》:“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此时只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中岳,而且具体说出名称的只有东岳岱宗(即泰山)。 春秋时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最早记录“五岳”的是《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此时仍然只是指出五岳,而不言其为何山。 具体谈五岳是何山的古籍是秦朝人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曰:“五岳谓:岱 (泰)山、霍山、华山、恒山、嵩山也。”此时的霍山是现在的安徽天柱山。秦以前的五岳具体是哪些山?我们从当时的文献中不得而知,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第六》中引用了“正义括地志”对《尚书·虞书·舜典第二》作了注释,指出了当时五岳具体山名,如:“正义括地志云:‘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兗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周礼云兗州镇曰岱宗。’‘衡山,一名岣嵝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里。’‘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周礼云并州镇曰恒山。’‘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古文以为敦物。周礼云豫州镇曰华山。’‘嵩山,亦名曰太室,亦名曰外方也。在洛州阳城县西北二十三里。’”如果正义括地志所言属实的话,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地图判断《尚书》中的“四岳”是现在的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山西恒山。司马迁又总结了五岳由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殽…於是自 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 五岳作为一种制度始于汉朝。《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又见《史记·封禅书》:“其明年冬(公元前106年),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汉代人应勋的《尔雅·释山》中也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河北大茂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 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又改南岳为衡山,《读史方舆纪要》载,隋开皇九年 (589)“诏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而北岳恒山在汉神爵元年至元代时,指的均是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并在此进行祭祀。金、元、明、清诸代均建都于北京,大茂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山西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山西浑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改称浑源恒山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的大茂山。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1),才将祭祀改到山西浑源,山西恒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北岳。 因此,我们可以将五岳的变迁列表进行一下总结:
二、五岳——中国古代疆域的代名词 由表1可以看到,五岳之中,除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亘古未变之外,南岳和北岳都有变动。为什么五岳会有变动呢?这主要与古代帝王祭祀名山的习俗和各朝疆域变迁有关。 《史记·封禅书》引《周官》的话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可见在那时,祭祀山水已开始区分政区和等级,帝王祭祀的是五岳、四渎,地方官祭祀的是地区性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等名山大川的习俗主要与古人的自然崇拜有关。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崇拜现象就十分普遍。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缺乏科学认识,便将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天、地、山、水等等,当作自然神加以崇拜,借以寄托人们对自然的精神和心理的祈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所记载的400多座山中,都有不同规格的祭祀,可见当时对自然神崇拜的普遍性。在诸多山神崇拜对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五岳四渎则象征整个中华的神州大地。帝王祭祀五岳四渎等天下名山大川,封禅泰山,既是显示自己“受命于天”,也有祈祷风调雨顺的作用。《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祭祀五岳,实际上是古代帝王巡守疆土、炫耀武功的产物。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其后汉武帝巡游四方,遍祭五岳,奠定了五岳封禅制度的基础。我国历代封建帝王,一般都巡幸五岳,封禅泰山,唯有武则天封禅过中岳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