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使包括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天津和北京等大中城市在内的130余座城市和县城,自南向北联结起来,形成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城市带。南水北调可为沿线城镇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源。要利用南水北调创造的有利条件,遵循经济运行和城镇发展规律,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合理扩大城镇规模、强化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形成沿线功能互补的城市带,并把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大系统之中,增强沿线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沿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强化沿线城市功能,坚持大中小三头并举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数量虽多,但除了北京和天津以外,城市规模都不太大、功能都不够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弱、整体水平低,小城镇布局比较分散,城镇体系不完善。这是沿线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 就其城市功能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具有全国性的辐射力,即区域性全国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应具有区域性辐射力,即地区性中心城市;小城市应具有城乡结合、局部性辐射能力,即局部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较小,就难以发挥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从全国宏观来看,沿线的河南和河北两省缺少像武汉、西安那样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地理位置看,郑州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其规模与周边省份的武汉、南京、济南、西安相比,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从省会城市首位度看,与周边省份比,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人口首位度仅高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而GDP的首位度则最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在河北的首位度也很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郑州和石家庄作为桥头堡的地位将日益突出,但其经济和人口首位度的偏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具体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沿线,除郑州可以起到一定的全国性中心城市作用外,其余城市的全国中心城市作用都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类型有关。平顶山、焦作等是资源型城市,虽属较大城市,但因其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强,难以起到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河南沿线的中小区域性、局部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更弱,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豫西南的南阳市,所辖区域内人口基数大,但城市规模偏小,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1]。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小城市,大多是近些年来县改市的县级城市,虽然从建制上已列为城市的范围,但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上看,多数仍属于资源型或农业型的小城市;加上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弱,联结城乡的局部辐射能力也都有限,难以形成区域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能更好地发挥局部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数城市没有自己的明显优势。 在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建设中,要以强化城市功能为重点,坚持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北京、天津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增强其城市带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大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功能互补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充分发挥好北京的龙头作用,突出天津的重要地位 北京要以建设世界性大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设计,到2020年左右,北京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大城市行列[2]。 北京,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的龙头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城市。环渤海都市圈,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承德、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城市。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要做到:(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2)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3)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天津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要突出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中的地位。2006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指出,要突出天津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增强和完善滨海新区为区域服务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天津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天津将与北京及周边城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城市布局上,天津市将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体,结合东部沿海发展带,构筑“T”型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中心城区依托海河主轴线,采用多中心组团形式;滨海新区形成“一轴(津滨走廊地区)一带(东部沿海发展带)”的总体布局结构。城市的各个功能空间由海河、轨道交通、快速路串联起来,形成带状发展。滨海新区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