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作 者:
樊杰 

作者简介:
樊杰,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fanj@igsnrr.ac.c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1 引言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空间管治是理性政府的主要作为,也是区域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空间管治的手段是多样的,主要包括编制和实施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和落实区域政策和区域法规等[1,2]。这些空间管治的制度安排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应用实践同科学基础建设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高的。德国不仅是国际公认的政府在空间秩序组织和空间规划领域走在前列、规划体系和制度保障也相对完善的国家,而且也是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经典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发源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地理学科的主要前沿理论依然诞生在有重大发展理念更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社会文化转型的国家和地区[3-5]。经济全球化对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3,5]、增长极限理论对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动[6-8]、新经济地理学在空间经济系统分析中的作用[9],都是很好的事例。因此说,重大社会需求、重大应用实践活动同学科基础建设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经济地理学因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这种互动作用更强、更加直接[10]。

      虽然我国一直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作为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甚至在一些发展阶段,如改革开放后的沿海重点发展战略,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空间发展的有序性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在我国,无论是整个国家的国土开发格局或是一个城镇内部的布局,不同空间尺度都存在着人和自然之间、生产和生活活动之间、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关系不尽协调的矛盾。通常认为,长期以来忽视在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是造成我国空间开发无序的重要原因。时间序列的发展规划在我国一直受到重视,对未来小康社会、现代化等发展目标的界定是清晰的,决策者和民众很容易通过比照指标体系,认识当前的差距、发展的重点和未来的前景。但由于空间系列的布局规划不健全甚至缺失,未来我国国土开发利用的分布、人口—产业—城镇的分布、重要发展轴带和功能性通道的分布、资源储备和生态屏障的分布等等,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条件不甚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因此,空间有序发展更为重要和紧迫。

      近年来,区域战略和规划逐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对未来空间格局的正确判断、对长远目标和实施途径的合理设计等社会需求,给科学研究不仅提出了新的命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地理学是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学科基础[5,10]。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包括对地域功能形成机制、区域发展分异规律、空间结构演变的有序法则等的研究,还不能够有力支撑解决这些问题,还不足以支撑应用转型的需求。为此,经济地理学有待于加强区域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待于从解释为主向具有更强的预测属性学科的发展。显然,对区域发展规律的认知程度是增强预测科学性的根本保障,而能否满足解决未来区域发展的需求又是检验对区域发展规律把握程度的主导标准。从重大的现实需求中解决科学问题、构筑科学基础,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主体功能区划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地域功能与区域发展空间均衡

      2.1 地域功能的属性

      地域功能是指一定地域(R[,i])在更大的地域范围(∑R)内,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中、在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具有以下5个基本属性。

      (1)主观认知的属性。由于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认知的价值取向不同、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目标取向不同,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地域的功能是不同的。如追求工业化目标和强调生态保护的目标取向不同,直接影响到地域功能定位的不同。功能确定与人为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有关,有着人为主观认知的属性。功能表达和功能区划也同样受到有人为作用的影响。

      (2)多样构成的属性。一个地域自身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对该地域的功能产生着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12,13]。如一个地域在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集疏功能等。一个地域功能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影响机制是复杂的,他们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地域功能是多样的。

      (3)相互作用的属性。不同功能地域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如河流上游的地域单元功能的确定必然对下游地域单元功能的确定产生影响,上游进行生态功能建设对生态水的大量需求,就可能遏制下游大耗水的重型工业基地功能的形成。

      (4)空间变异的属性。∑R(更大地域范围)的不同,将导致R[,i](一定地域)功能的变化。如省域内的经济中心城市、未必是国家和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也就是说,地域功能有“空间尺度”的属性。反过来说,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范围所识别的地域功能可能是不同的,进行科学表达的区划是有空间层级的。

相关文章: